top of page
搜尋

「依本願力往生」



「依本願力往生」 這樣想的話就行嗎?

不,是「依本願力往生」

不是以為能往生 就能往生的淨土。

人要老實很難,他力他力,難不在「他」,在放不下自我的計度。說「依本願力往生」,當被告知此事時,我們會以拿手的自力心來曲解:我要「依本願力往生」。

這裏的問題就是:我要如何做才算「依本願力往生」?標凖是什麽?這習慣性的自力運想一啓動,計度和不安就層出不窮。

有「我」,是自力,有「的話」(條件),是計度,自力和計度是一家。如此,心一定有疑慮和不安,會有「這樣就行嗎?」的疑問出來。

無始以來,依「我執」而在輪回生死,到這一生宿善成熟,有緣得遇他力的教法,仍然放不下自力的習氣,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自力不是自己想放下就放得下的。自以爲信的也不是信心。

從聽說、知道,到真正成爲自己的骨髓血肉般的真實,需要付出全生命的努力。

不是努力得來的信心,不努力則得不到。因爲自力不到盡處,很難真正被放下。不是自己能放下,是「被」放下。當自己嚐到:這也知道,那也聽過,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的滋味時,這時才被發現:原來,「依本願力往生」,就是「依本願力往生」,沒有「我」出頭的餘地。「我」不捨不行。不能捨的「我」被捨,是他力的光啊進來的證明。舍自歸他,是同時發生的。


想「我」要如何才行,那是人性。想自己能不能往生,都是妄念。以爲自己能往生時,淨土早已爲「我」所染而非淨土。被佛心徹入、打動的人,自然會從這凡夫習慣性的想法中解脫出來,這是佛力不思議使然。真正絕望於自力的人,能活於他力。


「依本願力往生」,是純而又純、不雜一絲計度的他力,是法界的大真理、大宣言,將此確定無疑的事實、明確傳達到衆生的,就是此金剛句。這一句中沒有「我」,這個「我」已被吸入「本願力」之中,是如來獨運的世界,也是凡夫無我的境地。


佛法,依有緣的一句出生死。自力無功,說「他力」也是不得已,只有「依本願力往生」的事實而已。


「往生一定 御助治定」 自然地作此想 深信此即是「得生之想」 金剛心


「得生之想」,出自《觀經疏》(散善義),光明寺和尚云:


又迴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親鸞聖人《教行信證·信卷》“大信釋”部分兩次引用上文:一是在總釋信心之相時,一是在分釋至心、信樂、欲生三心之“欲生心”時,都是全文引用。這兩處引用,前一次的引用,通信心整體,即信心中有“得生之想”。第二次則是別釋“欲生心”,以善導大師之釋,會通《觀經》的“回向心”與《大經》的“欲生心”,此處有聖人很深的用意在。


若問淨土法門以什麽爲中心?很多人會說,以“往生淨土”、“願生淨土”爲中心,這稱爲“欲生中心”說。一般就以“欲生中心”來解釋“得生之想”,即凡夫必須要發願往生,並要持著自身必得、已得往生的想法來念佛。這是自我中心的念佛,不是十八願的念佛。

十八願的念佛,是“信樂(信心)中心”說。即十八願願文雖說“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此三心會於一信心。大經上卷十八願的“三心”,到下卷願成就文即爲“信心歡喜”之“一心”。信心不是凡夫發起的信心所,是佛本願力回向成就的真實心,即佛的大悲心。真實的大悲徹入、映到凡夫心,稱爲信心。


所以十八願的念佛,不是以凡夫本位的“欲生”爲中心,是以如來的大悲心爲中心。

換句話說,凡夫得救,不是因爲凡夫欲生,而是緣於大悲欲救。這欲救之心,即如來的大悲,回向衆生,顯現於凡夫的信心之相中,有“欲生”淨土之心。“信心”(即如來回向衆生的大悲)是體,“欲生心”是“信心”的相,


所以善導大師釋中的“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一句,可以配十八願之三心。“須”者,用也,用他力之深信也。十八願之三心,歸於如來一方而言,“決定”是佛之“信樂”,“真實心”是佛之“至心”,“回向”是佛之“欲生”。“願”是本願一實之大道,如來度生之大願。此弘願之欲生是他力之信,不是凡夫的運想。


從凡夫位,無法發起深信之金剛心,唯有領受如來清淨願心回向成就之欲生心,方得決定信。在信心發得之前說“欲生”,仍屬疑惑位。大悲心的回向成就三心即一的信心,於真實信心中,有清淨欲生心之相。


所以“得生之想”,在字面上看似乎是“自己得到往生的想法”,有人可能望文生義,以爲“得生之想”就是“要想成是自己已經得到往生資格”。但從法義上看,此往生之想不能止於凡夫自身,必須還歸佛方。凡夫往生的因果,於如來的本願力成就中方得滿足。能往生,非因凡夫的願,亦非凡夫的修行夠格,是如來的願行成就故。

蓮如上人頂戴此事實,而於《領解文》中說:“捨棄諸雜行雜修自力之心,一心信憑阿彌陀如來救度我等今度之後生一大事。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御助治定。”“往生一定”,是“得生想”,是“欲生心”,其源頭是“御助治定”。即如來的本願功德已成就,救度(御助)是必定(治定)的事實。


所以,應如何領解善導大師所說的“得生之想”呢?即以蓮如上人的“往生一定、御助治定”來頂戴,應著眼於二祖一致之處。善導大師和蓮如上人異口同聲地說:“你一定往生,因爲大悲的慈親要救你哦!”救度是事實,如事實地頂戴事實,就是自然。這是願力的自然,不是業力的自然,聞法要聞到隨順願力自然這樣的程度才行。


不在自己虛假不實的心上找證據,捨棄自己要如何信、如何發願、如何修行的種種計度,回到慈親心、大悲心,回到如來大智大悲的本願力,堅逾金剛的大信心自然而得。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