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安!剛剛聽到大眾誦《正信偈》的腔調(行調),不禁想起小時候。在那個年代(大正年間),朝暮課誦必誦《正信偈》,自己如果愛誦不誦拖拖拉拉,阿嬤會很嚴厲指責,不准吃飯。所以剛剛聽大家誦《正信偈》很流暢,不禁又回到小時候的情景。
那時玩家家酒,因爲受祖母的薰陶,就撿幾塊石頭當阿彌陀佛,旁邊還擺兩束花,招集同村小朋友,一起在佛前誦起「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有的小朋友說「怎麼在拜石頭!」不聽話,我就揍他。
這一切都看在祖母的眼裡,卻沒有被罵。
在那時代,「正信偈」是家喻戶曉,真宗的門徒也都朗朗上口。那是八十年前,雖還小,不明其意義,然而從小不知不覺受著聖教的薰陶,獲益很多。
佛經與一般書不同,不管懂不懂,只要有誦,就能頂戴佛的功德,所以誦經的習慣很重要。那時候佛法的環境,是連過家家時,也會拿石頭當佛像,旁邊還會擺兩束花,在佛前誦「正信偈」。
小時後就在佛教的薰陶下,到二十歲時,遇到瑞劍老師,依止老師學習佛教的教義,哲學、倫理學等等。老師曾背後稱讚我,小時候在祖母薰陶之下,「不知不覺種下佛法的種子」。
二十多歲時上佛教大學,那時的教授是比叡山大學的校長,說:「時間也是生命(活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這也是殺生。」那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你們來上佛教學,打瞌睡也是殺生。」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把握時間,睡太多不可以,打瞌睡也不可以,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時間有生命,文字也是有生命的。
第一帖第十二通
超勝寺門徒章
近年來,超勝寺的門徒,對佛法的領解非常要不得。例如,在每月會座中,有人計較要坐上座,酒菜等要比別人先用,要比會座上其他人更受重視,以為這才是佛法的肝要。這種心態完全不是為往生極樂,只像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已。
在本流,每月聚會的由來是為何呢?因為在家無智之身,若徒然虛度歲月,一生空過,終沈三塗。儘管一月只聚會一次,至少念佛修行者能聚集道場,彼此就「信心」法談:「我的信心如何,你的信心如何」。本是爲此的聚會,最近卻完全不法談信心,實在令人無語,可悲可歎。
總之,從今以後,在聚會的座上,應堅持作信心的法談,這纔是能得真實往生極樂的道理。
慚愧慚愧 敬具
文明五年九月下旬
—————————————————
註①:超勝寺,在日本的福井市藤島町。本願寺綽如的第三子開創。
註②:為緬懷先德之恩,每月在法然上人的忌日(二十五日) ,或親鸞聖人的忌日(二十八日)所作的聚會。
﹋﹋﹋﹋﹋﹋﹋﹋﹋﹋﹋﹋﹋﹋﹋﹋﹋﹋
何會有《御文章》出來?因為隨著時間的消逝,人心會墮落,佛法也會被扭曲。這文章是講當時對佛法的心態,
其實佛法會墮落,原因在於和尚:
「近年來,超勝寺的門徒,對佛法的領解非常要不得。例如,在每月會座中,有人計較要坐上座,酒菜等要比別人先用,要比會座上其他人更受重視,以為這才是佛法的肝要。這種心態完全不是為往生極樂,只像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已。」
這是對和尚非常嚴厲的話。名聞利養一多,就會忘了「我是誰」。本來真宗門徒的聚會是為了要「聽聞佛法」,但是寺院的和尚門徒一多,就忘了人家是為「聞法」而來,還以為是為他而來。重視要坐上座,重視要比別人先用酒食,要大家恭敬他,如不是這樣就不開心。「這種心態根本不是為往生極樂,而單單像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些話是非常犀利的,而其背後流露蓮如上人無限的慈悲。
真宗五百年來門徒都會有此習慣:於每月父母忌日時,請所歸屬寺院的和尚為父母誦經,完畢後講法話。可是流傳到後來,聚會就變質了。選中午午餐前為父母誦經,完了吃午餐,吃飽喝足就回去。有的和尚誦完經就回去,請門徒把「御佛前」(供養金)送至寺院。越來越流於形式,本來應講佛法,卻講世間話,法會失去其意義,這就是墮落。現在佛法墮落,五百年前蓮如上人時代就已有徵兆。
(法師補充:我爸爸病危,處於臨彌留狀態。本來無法來,但想到台北這麼多同朋想聽聞佛法,所以忍痛來了。你們是什麼心態來聞法呢?)
在蓮如上人時代,就已有這樣的事了。
什麼是佛教?是引導我們出離生死輪迴之道,這才是佛教。本來真宗的聚會,是為了互相提攜互相法談,卻流於吃飯談世間話。為了法談而舉辦的聚會叫「お斎(とき)」,本來用意很好,卻流於形式。現在這種墮落的現象,早在五百年前就有徵兆。所以「御文章」就是在誡此,這種已經不是佛教了。
(注:「お斎(とき)」,特指佛教法事、法要結束後的宴席。在佛教法事、法要上僧侶誦經結束後,對僧侶們及來參加法會的親友表達感謝的宴會。如果沒有這樣的宴席,就會准備一些小點心或紀念品給大家帶回。)
把凡夫從生死輪迴的世界帶到阿彌陀佛清淨的國土,是非常嚴肅的事。在日本,每年都會有這樣的聚會,台灣不知如何?
在太平盛世容易迷於吃喝玩樂,聚會也流於聚餐而沒有法談,這很不好。人什麼都會忘記,只有吃不會忘記,真的哦!
「お斎」時先誦經,很多門徒會先算好時間,誦完經才來吃一餐。我小時候,誦經時人很少,誦完經人數暴增。那時普遍貧窮,大家為這一餐而來還可以理解。這種墮落的現象,蓮如上人時代就有了。蓮如上人於「御文章」說,這已經不是佛教。佛教是為了解決後生一大事。請大家記得,佛教是為了引導我們出離生死之道。門徒墮落,是因沒人引導;而和尚墮落,會影響門徒。
另外在「御文章」講的大多是「信心獲得」,一講到這個,有人會強調「有否獲信的自覺?」這也是偏了。
你們有否「獲信的自覺」?真有「獲信自覺」的人,會有「後生一定」的安堵感!「你有沒有?」「你有沒有?」「你有沒有?」……一個一個問,以此為佈道的手段,代表者是「親鸞會」。但是這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異安心」已遍及各地,除了台灣,南美也有。其教義已錯了,在日本是公認的「異安心」。如有去「親鸞會」聽過這些教理的人,請趕快扔掉吧!如你是「親鸞會」很虔誠的信徒,那很糟糕,你就慘了。
不論何處,有光一定有影子,「真」的背後有很多「冒牌貨」。「老菩薩你獲得信心沒有?如果沒有我讓你獲得信心。」在教義上不清楚,就會被「親鸞會」唬得一愣一愣,信以為真。
很多人自以為「信心決定」,往生沒問題,這是錯誤的。「真」的背後一定有「僞」,請大家不要被僞假蒙蔽,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淨土真宗,是邪道。世界各地都有邪道在。
「親鸞會」那種「自以為信心決定」的心,到臨終會恐慌。阿彌陀佛本願是不用「祈求」的,阿彌陀佛的慈悲對待眾生,就像父母對待小孩,不用小孩「祈求」,父母就會主動「救度」。阿彌陀佛對待眾生,有的只是慈悲心的運作而已。原本很單純,然冒牌貨以「獲信的自覺」,擾亂多少人心!
可惜「異安心」很多,希望大家不要被「異安心」所騙。「親鸞會」所講的「相似法」,眾生為何會被騙?因為有欲望,想要快點被阿彌陀佛救,得到保證。有欲望就容易上鉤。
(休息)
真宗不講「祈求」。
何以故?
阿彌陀佛「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
真宗是「無所求的宗教」,念佛非祈求。但是很多佛教徒都是用「祈求的心」在念佛。
問:說不祈求,是否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去做,而不是祈求呢?即行為上要符合佛意。
師:阿彌陀佛是「同體的大悲者」,是什麽意思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在阿彌陀佛的正覺裡,不離一切眾生,所以「阿彌陀佛」之義是:救、助、攝也。如有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凡夫」,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到什麼?」阿彌陀佛是「宇宙大的媽媽」,「極大慈悲母」。你的問題,在還沒發現到:「阿彌陀佛是極大慈悲母」。
問:是否日常生活中,除了念佛以外,行為也要符合「戒定慧」,做如法的佛教行者?
法師:你「菩提心」發起了嗎?你問題這麼多,是因為才來幾次,聞法不足。其實這些問題,老師從去年來台北到現在,已說過了。你可請錄音帶來聽。因為你還不懂「什麼是凡夫」,所以不懂「什麼是佛」。
問:念佛者很多,往生者很少。原因何在?
師:因爲曉得「阿彌陀佛是同體的大悲者」很少,能夠「無我」地頂戴「阿彌陀佛是同體的大悲者」的人,往生一定。但是這樣的人很少。
問:問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媽媽住院,教她念佛外,還要講這麼多道理,她怎麼聽得懂?
法師:我們在福州的同朋,以前常幫臨終者助念。聽了老師的教法,深感慚愧。臨終者哪能念佛?之後只對臨終者講「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者」,臨終者竟然自己念佛,百試不爽。「真暗闇」一書已出版,對「臨終」講得非常細膩,印刷廠老闆平常很少看完整本書,這次竟然將《真暗闇》一書一口氣讀完,自己也覺得真是不可思議。
瑞劎老師說:自己念不了幾聲佛的人,竟然叫臨終者趕快念佛;自己尚未「獲得信心」,竟然叫臨終者趕快「獲得信心」,不是很可笑嗎?
問:如何檢視自己是否異安心,早日改絃更張?
師:真正聽懂這個教法的人,會看到相反的東西。真正頂戴阿彌陀佛大悲心者,他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懂佛」。阿彌陀佛大悲心哪是我們可以明白的!真正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人,有的只是「願力不思議」而已,有的只是自己無知。學佛有「體驗」,執著「體驗」,這是虛假。
凡夫會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嗎?一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哦!但是阿彌陀佛在八百年前,親鸞聖人的時代,就知道我們了!不要說明天,下一秒會發生什麽事,我們都不知道。不管你的「信心決定」是否異安心,如你現在死的話,怎麼辦?如果你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大安心了」,那就對了。
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現在死,會說:「好!我現在就去死!」或說:「不要!我不要現在死!我還不想死!」你如果現在要死,還有「我不想死」、「我要死」……,這是不行的,不是真正的大安心哦!有「要死」、「不要死」,則執著還在。如果阿彌陀佛現在來接你,你還不想去,這還是有執著。
與其問「信心決定否」?不如問「自己是凡夫否」?「凡夫的自覺」也就是「佛子的自覺」,同時也是「佛的自覺」。明白自己是凡夫的人,也一定明白什麼是阿彌陀佛。看到「自己是凡夫」的人,也可以「看到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本願,不是我們凡夫用大腦可以想得出來的。佛的世界,凡夫用一百年去研究也不明白,佛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麼膚淺哦!如果對這答案不滿足,就去修禪三昧,去修一百年也無法入三昧哦!佛不是像我們凡夫所想像那麼膚淺的存在。真正懂佛的人,只有五體投地地:「啊!阿彌陀佛我投降!」。沒有「凡夫的自覺」,在大談體驗,那是凡夫知見。
問:西方有九品,對生病的老人家,我要如何講,至少他「下品下生」沒問題?
師:是誰在說法?你本身還未得度,要度別人「下品下生」,你有多大能耐?不要說別人,你有把握「下品下生」嗎?自己都無法「下品下生」,如何讓人「下品下生」?與其關心別人,不如先知道「自己是凡夫」。
你不要小看「凡夫」哦!很多人到臨終時都還不知道「自己是凡夫」哦!親鸞聖人知道自己是「底下凡愚」,就花了很長的時間。比叡山苦修二十年,發現「自身是底下凡愚,如何發得大菩提心?」這就是知道「自己是凡夫」的人。善導大師兩種深信中的「機的深信」,就是「發現自己是凡夫」,這是第一關。兩種深信要落實到自己身上,去努力一番。
(還有兩分鐘哦!還有問題嗎?)
問:「異安心」的「異」字,有否更貼切的字眼語意?
師:要如何知道是否「異安心」的標準?是開口閉口「我已是往生人了!」這是「異安心」。何以故?善導大師說「我是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這是「無我」的,這才是真正「獲得信心」的人。善導大師這樣的大德說「我是凡夫」,凡夫會說「我是往生人」。無論你如何想像「我已是往生人」,淨土哪是你說去得了就去得了,這是最典型「異安心」的人。
真正領解是「地獄一定的我遇獲佛救助」,如此才會有感恩的心、慚愧心出來,也如此才「念念稱名常懺悔」。學佛才多久,就一副「我已被阿彌陀佛救了」、「我已是往生人了」,是異安心。今天講到這裡!
(誦領解文結束)
2008-03-11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