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朋請問老師:
自己在拜抄完口傳抄後,每天都有拜讀一篇《真暗闇》。有一天拜讀到佛的「救度」時,竟然沒有覺受,反而還迷迷糊糊的。不知為何會如此?
老師答說:
這是凡夫的迷執(計度心)作祟,用自我在拜讀佛書故。
問:要如何是好?
答:要在「今晚我死的話,會何去何從」的前提下,拜讀佛書。
有同朋問:
很慚愧自己沒有宿善可以念死,又生活在無法念死的環境,聽老師開示知道念死很重要,卻無法老實的念死,請問該如何是好?
老師答:
1,透過聽聞佛法。
2,透過善法友的提攜及拜讀佛書。
老師慈悲開示:
在文字上精進, 並不表示就是有佛法。要去頂戴佛陀的精神、佛陀的心,在生活上像個佛教徒。
老師勉勵同朋要加入群組聞法,有問題随時提出来,不要用自己的知見去解佛語。
同朋請問老師:
我們和弥陀是親子的関係,「信楽」是無我的念佛,「親子」則有我的感情在,両者要如何看待?
老師答:
凡夫的「無我」和聖者的「無我」不同。凡夫得以情趣入。母親看到孩子危険時,当下去救孩子的反射動作是「無我」的,但是過了当下,看到孩子做錯事,母親依然会生気、会説孩子的不是,這就是凡夫,所以凡夫的「無我」和聖者的無我「無我」有不同。
有同朋請問老師:
《教行信証》的《口傳抄》第四頁提到「在勅命下,除感恩、感謝外,没有浄土帰命的信心,勅命和信心之間,没有互助」,這「勅命和信心之間,没有互助」要如何頂戴才好?
老師答:
頂戴到勅命的当下,就只有感恩、慙愧而已,這就是信心。並不是在勅命之外,另外有個信心的存在的意思。
有同朋請問老師:
佛陀的精神是什麼?
老師答:
捨家棄欲地求道。
同朋請問老師:
捨家棄欲不是聖道門的精神嗎?我們学真宗的人也要有這様的精神嗎?
老師答:
即使是真宗的人,也要有捨家棄欲的精神以求道。
問:凡夫雖然做不到,但也要心生嚮往是嗎?
答:是的。即使是凡夫,也不可忘記佛的這個精神。
有同朋問:
人在痛苦的時候,阿弥陀佛在哪裡?
老師答:在汝的痛苦裏。
問:心中有佛和没有佛,面対痛苦有何不同?
答:心中無佛的人遇到痛苦時,只有感到悲苦,心中有佛的人,遇到痛苦時,除了苦外,他還能忍耐下去。
老師今天為帰依的人開示:
不要忘記自己是佛教徒,不要忘記佛陀的精神(捨家棄欲)。
光是文字上下功夫不是有佛法,佛法要落實在生活上。
2009.10.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