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HK Horai

往生成就五重之義


今天晚上講《御文章》。《御文章》是蓮如上人留下來的,蓮如上人又被稱為中興上人,因為是復興親鸞聖人教法的大德故。


(法師:從這次開始,《御文章》加上註解讓大家更容易明白。這裡所講的異說,主要是指「偏向善知識」與「十劫祕事」,這個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

師:從《御文章》大家可以知道,蓮如上人簡潔地指出淨土真宗的精神在那裡。蓮如上人之所以能影響那麼多人來信仰阿彌陀佛,皈依給阿彌陀佛,最主要是蓮如上人用他的全身命弘揚這個教法。


蓮如上人用文字很具體地傳達親鸞聖人的精神,如內文「本流親鸞聖人所勸化的旨趣」,即親鸞聖人勸化的精神在哪裡?蓮如上人很清楚的點出。

因為親鸞聖人的精神跟真理是一致的,所以《御文章》的文字就是真理,因為是真理的文字,所以即使距今已經五百年了,《御文章》現今還廣為流傳,這是它可貴的地方。如果沒有蓮如上人的出世,我們就無法知道聖人的精神所在。

蓮如上人偉大的地方是能具體地用文字來表達親鸞聖人的精神,所以今天的我們才能夠真心地依止淨土真宗的教法,這個就是文字的力量。在座大眾也是一樣,如沒有把所學的教法具體化地留給下一代是不行的。

佛法的流傳,是要靠「人格」來傳達佛法的真意、真精神,佛法才能代代地傳承下去。父傳子,子透過父親來頂戴佛法,這是非常珍貴的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御文章》每篇都在傳達佛法的真理。

(法師以日文念一遍此章給老師聽)



《御文章》二帖十一通 五重之義章


夫本流親鸞聖人勸化之旨,近年在諸國眾說紛紜,非常可歎也。

其故,本流以他力的信心、凡夫的往生為先,然有人卻將此信心擱置一邊不當一回事,勸人說道:「不忘十劫正覺之初,彌陀如來已定我等往生,即是信心之相」。此語全無歸命彌陀得他力信心之分。

不論如何知道「從十劫正覺之初已定我等的往生」,若不善知令我等往生之他力信心由來,無法往生極樂。

又有云:「縱使歸命彌陀,若無善知識亦是徒然,此故,我等應唯信憑善知識」。云云此語亦出自未如實獲得本流信心之人。

善知識之能,唯在勸人應一心一向歸命彌陀也。

依此,立五重之義﹕一者宿善,二者善知識,三者光明,四者信心,五者名號。

此五重義若不成就,往生不能如願。

因此,善知識是勸人歸命阿彌陀佛的使者。若非宿善開發遇善知識者,往生無法如願。

然而,若捨所歸命的彌陀,唯以善知識爲本,是大錯特錯也,此應銘記於心。

慚愧慚愧 敬具

文明六年五月二十日

大家看手上的「御文」,講得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人如不相信「真理」,加上自己的看法的話,你不論怎麼說,都是凡夫,都過不了關。

這篇《御文章》說,之所以會有異說出來,是沒有真正體知·領解慈親心,所以會加上凡夫的說法,而產生這兩種異說出來。


爲什麼會有異說出來呢?因為人很難老實的信受·信順。即對聖人的言語要老實的信受、信順很難。

爲什麼呢?因為沒有如實地理解慈親的心。所以會有這個異說出來。子不知親心,這是我們佛教徒很容易犯的毛病。人就是因為不知佛心——即大慈悲心——為何,所以會產生很多知見出來。

這看起來很簡單、沒什麼,遺憾的是學佛者沒有把「理所當然的事」當作「理所當然」來學,所以沒有辦法被阿彌陀佛所救。

問題是在哪裡呢?是沒有「如佛心地頂戴佛心」,所以才會有這種知見跑出來。

難在哪裡呢?如實地知道、頂戴親心很難。

真宗的聽聞為何要花一輩子?因為「如實地頂戴親心」這一關是要花一輩子的聽聞。

就是這麼一回事。

真理就是這麼簡單,如多說就變成理論了,理論也有很多種。說到這裡,你們應該有問題才是,有問題問才是有聽進去哦!

問:請問老師,「佛心」是什麼?

師:佛心就是父母心,真理的心,大無比的心。有問題請再提出,心裡有問題就勇敢的提出來,錯過這個時刻,你的問題就變死的了。

問:「如佛心地頂戴佛心」,除了一輩子聞法外,還有什麼方法嗎?

師:對凡夫而言應該是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那什麼是「聽聞」呢?問題在於「聽聞什麼」?「什麼是聽聞」?聽聞不是口說有聽聞就是聽聞哦!沒有別的問題嗎?

問:「信受、信順」不會哪!


師:你有這個問題,要讓誰來解決呢?那是你的問題,講給別人聽做什麼?就如你肚子痛跟別人說有什麼用呢?你肚子痛就去找醫生開藥吃啊!你跟別人說幹嘛?你有毛病就找大醫生啊!在這裡左想右想有什麼用呢?


問:《真暗闇》裡有一句「生死即涅槃」是什麼意思?


師:你不要講文字上的問題,要問自己的問題。自己是什麼問題?要拿出來問。你問文字上的問題,即使懂了又有什麼用呢?但是請你不要在意,能在大家面前問這樣的話也很難得,很了不起。

【老師喊痛。】


大眾:請老師休息。


師:即使休息也會痛啊!與其擔心我的痛,不如提出你們的問題才要緊。

問:我肚子痛應該找醫生,那我佛法的不懂,又無法找阿彌陀佛,那就找善知識嗎?

師:你佛法不懂的地方在哪裡啊!你不要說阿彌陀佛沒有回答你哦!阿彌陀佛已經給你答案了,只是你不曉得而已哦!


【師頻頻用右手拍打左胸痛處】

那就休息一下。

法師:「即使歸命佛陀,若沒有善知識亦徒然」這句話怎麼說呢?什麼是善知識?是透過善知識去遇阿彌陀佛的。這句話是太執著善知識,沒有透過善知識去頂戴阿彌陀佛,頂戴佛心,所以這是異說所在。

問:五重義中第三者為光明,請問什麼是光明,是不是我們所看到的佛光?


師:光明就是光明,光明就是佛心。(按:此處老師直指心法,五重之義的具體闡述分析,請見本文末。)

問:淨土真宗不是逆謗闡提都要救度嗎?那這裡提到宿善是何意?

師:有宿善才能夠感得佛心,沒有宿善者聽聞真宗的教法,拜讀佛經,只看到文字。逆謗闡提者如沒有宿善不能投生為人,沒有宿善的話,今天晚上大家不會坐在這裡哦!

宿善不是用旁觀者的身分在看,宿善是今現在自己的問題哦!宿善是今現在的問題,不論你有什麼問題跑出來,請你記得不要離開「今」,你的問題如離開這個字就幫不了你。

佛法也是「今」哦!(師以兩指指自己鼻孔)

你活著也是「今」哦!就是今現在兩個鼻孔在吸氣吐氣,你才有生命在這裡哦!如果一口氣不來就完蛋了。莫忘「今」的問題。這很重要,所以佛法不是理論。所有的問題都是「今」的問題哦!再休息一下。


問:請問為什麼無法如佛心地頂戴佛心?


師:因為「橫聞」、「橫聽」,就是不老實聽話。不老實是凡夫性,凡夫性也是「歎異抄」「今」的問題。

聽到「不老實是凡夫性」,就想要老實,「想要老實」的當下就是不老實。所以才要老實地去聽聞。當你看到這點時,才會有這樣的心發出——「仰讚嘆,俯慚愧,念念稱名常懺悔」。就是因為我們老實不來,所以祖師才為我們留下法語:

「佛法無論聽多少,總是未聞前之嬰。」

所以有的只是「仰讚嘆、俯慚愧」,「念念稱名常懺悔」而已。

問:老師剛剛講「今」的問題,我連「今現在自己是怎樣的存在」都不曉得,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煩惱思慮的念頭裡的問題而已,也就是說都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狀況,所以就提不出「今」的問題,只能勉強透過聞法,從善知識口中稍微知道自己是凡夫。聽聞時無比的感動,但之後又消失了,所以真的很慚愧,不知道問什麼問題。

師:所以什麼是地獄必定啊?《歎異抄》所講的「地獄必定」就是這個,你要明白這就是地獄必定的相。人沒有真正碰壁的話很難醒過來,你不要怕地獄必定,去給鬼打打屁股就不一樣了。前人為了解決生死問題,是捨身命求道。這很難,真正認真求道者很少,都是口說說而已。

真正認真求道是捨身命求道哦!


大家可以反省自己是在捨身命求法嗎?是不是稍有病痛就不來聞法?是不是稍微有事就因故不來聞法?你來此聞法,是不是因為沒有病痛,有時間了,比較近,才坐在這裡聞法?

那都不是認真求道的心態。

沒有捨身命聞法者,連「仰讚嘆、俯慚愧」也都沒有哦!

所以佛法很難,佛經講:「難信之法」。

為什麼沒把佛法當佛法看呢?因為自己還活著,所以還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今天講到這裡就好。

2009-03-20

蒙光按:關於“五重之義”,本講中未詳述。茲依所頂戴之師教,補述其意:

如來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大生命,內涵於名號中,回向衆生,令每一個衆生得到現生入正定聚決定往生,到淨土徹證成佛的身份。每個衆生在這個世界中能夠遇到的真實的如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如來久遠劫來的勤苦呼喚,成爲我們今日得以遇真實之教的【宿善】。遇【善知識】宣說真實之教,通過聽聞,頂戴佛的【光明】。通過善知識的人格和話語,明白此六字的名義,被光明調熟,光明滲入身心,與身心融爲一體。光明入我,我入光明,依感應道交之理,獲得【信心】,入不退轉。信心的行者,活於如來願力自然的世界,念念稱名,常讚歎,常懺悔,這是【名號】之德的流露,也是念佛人的生活。所以,五重之義,在意義上前後關聯相續,次第不能錯亂。而就每一義而言,宿善、善知識、光明、信心、名號,此五者如摩尼珠,個個涵攝全體,舉一可概其五,五五圓融,而以“信心”爲本。因為是要在“信心”獲得(聞得)後,凡夫始與佛心相應故。

淨土的往生,是以信心爲本,還是以稱名(名號)爲本,古來紛諍不斷,因此分宗立派,各張門戶。但法王唯一法,如來豈有二話?之所以有此諍端,其病根在於將信心與稱名,都著眼於凡夫地位上來說,而忘了淨土的主人、迷失了佛法的源頭。罪業不斷的衆生所以得往生,其因與果,即信心與往生,不是成就於凡夫,是成就於阿彌陀如來的本願。衆生往生的因果,應還歸如來成佛的因與果,即如來以救度衆生爲本願(因地),成就令衆生信憑往生之佛果(名號)(果德)。如來一成佛,其本願即有力,將名號的果德,回向衆生令衆生領受相應。果德顯現於凡夫身時,則爲信心,爲稱名,與往生必定的身分。此處最要緊的是,凡夫的信心和稱名,都是如來(法)功德的顯現,不可以認爲是屬於凡夫(機方)的努力和功德。凡夫的信與稱,皆不成往生因。就凡夫的本相而言,其信只能是淺信,常與疑情相對,如水上畫字,旋生旋滅。凡夫若自以爲稱名有功,請問:自身既無戒德,又無定力,所行之諸善皆雜煩惱,無有清淨之純善;且稱念名號的心與行,稱時有,不稱時無,心行皆常間斷,有何清淨功德,能往生淨土?深思此時,不得不放下計機功之執念,而深憑本願力之無窮。以上是理論的解析,再以日常的譬喻說明。



孩子是如何信媽媽是媽媽,又如何叫“媽媽”的呢?孩子從胞胎中即受到母親生命全方位的滋養,母親十月懷胎,備嘗艱苦,而孩子自身,對此全然不知不覺。出生後,知識未開,但睜眼閉眼,無時不在母親的懷抱和護念中。因爲母親無時不在的呵護,孩子才能安心,自然知道世間的人雖多,其中最親切、最可信憑、最可依靠的,是眼前的這一位。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母親就會抱他在懷裏,告訴他:“叫媽媽!我是媽媽呀!”當孩子聽久了,因緣到時,開口自然會叫:“媽媽!”孩子叫“媽媽”,是對母親恩德的回應,不是孩子有孝心、有能力、有功勞。但一個內心時時感念母親的愛的孩子,自然心心念念中,都會有媽媽的的影像、時時會情不自禁地“媽媽!”叫出聲來。以上以人性的成長,比喻佛性(信心)的成就。



蓮如上人在《御文章》第二帖第十一通《五重成就章》中立五重之義:“宿善、善知識、光明、信心、名號”,說:“此五重之義若不成就,往生不能如願。”以下與譬喻相配,謹申五重之義之奧:孩子從胞胎中受到母親生命全方位的滋養,而己身不知不覺。——我們無始以來,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育調熟,今日才得以出生爲人而有遇佛法的善緣。我們全然不知,慈親千辛萬苦。【宿善】出生後,知識未開,但睜眼閉眼,無時不在母親的懷抱和護念中。因爲母親無時不在的呵護,孩子才能安心,自然知道世間的人雖多,其中最親切、最可信憑、最可依靠的,是眼前的這一位。——今生遇諸多因緣,最後得遇善知識,原來都是如來功德的運作。如來來牽我的手。【善知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母親就會抱他在懷裏,告訴他:“叫媽媽!我是媽媽呀!”——持續聞法,調熟根機。【光明】當孩子聽久了,因緣到時,開口自然會叫:“媽媽!”孩子叫“媽媽”,是對母親恩德的回應,不是孩子有孝心、有能力、有功勞。但一個內心時時感念母親的愛的孩子,自然心心念念中,都會有媽媽的的影像、時時會情不自禁地“媽媽!”叫出聲來。——如來的至心徹入衆生心,即爲深信之心,非凡夫之淺信,這是超越信疑,連“信”都不必說的“金剛深信”,是自然的知道,就如孩子知道“媽媽是媽媽”,而不會說“我相信媽媽是媽媽”。沒有說“我相信”的必要,只有“媽媽是 媽媽”的事實。從真實信心中,所出的稱名,亦是如來功德(慈親心)的顯現,故稱名不計機功。如存覺上人云:“念佛只是彌陀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計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六要鈔)所以信心和稱名是一體,本不可分。其關係,則可說信心爲體,稱名爲用。真實信心中,必定有稱名出來,而凡夫口頭的稱名,則未必具有信心。此在本典中明示曰: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未必)具願力之信心也。用譬喻來說,愛媽媽的孩子,自然會常常念著“媽媽!”但喊“媽媽!”的孩子,未必都是孝子。【信心·稱名】

1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