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HK Horai

教行信證之真實教與方便教

淨土真宗的七高僧皆視第十八願為本願,在彌陀的四十八大願中最為重要。

第十八願,實則代表了彌陀的全部誓願,亦即第十八願即包含了其他四十七願。

第十八願顯現了彌陀不可思議的佛智與大悲,指出往生之因,此願最足以說明彌陀誓願的本懷。

三國七祖當然透徹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正道、五戒等修持之重要性。

然而,凡夫充滿貪瞋痴、無明煩惱,人生壽不過百年,七高僧在反觀己機之後,歸命彌陀第十八願之救度,以成就無上佛道。

淨土真宗的學者仔細拜讀往生之因:

第四祖道綽禪師(562-645)判聖道門和淨土門。

聖道門指依六度萬行修行成佛之法門,淨土門指依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之法門。

第五祖善導大師(613-681)是道綽禪師的門下弟子,他依祖師們所教,判淨土門的「行」有「正行」、「雜行」。

第六祖源信大師(942-1017)指出:念佛之「正行」,往生真實報土;諸行之「雜行」,往生化土。

第七祖法然上人(1133-1212)依善導大師「正行」、「雜行」之教法。

親鸞聖人在判正行、雜行時,則將「彌陀誓願」引入。

他舉出「攝生三願」(第十九,二十,十八願):

【第十九願:臨終接引願/至心發願之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欲生果遂願/至心發願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念佛往生願/至心信樂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願救度「修諸功德」的人。

第二十願救度專修念佛(繫念我國)的人,此之念佛指自力稱名,以稱名為自己的功德。

第十八願則救度信名號功德(至心信樂)的人,此之念佛即是「真實淨信」,此乃是淨信名號。

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是方便願,行者往生化土。

第十八願是真實願,行者往生真實土。

聖人捨方便的第十九願、第二十願,而以真實的第十八願為淨信之願。

而聖人著作《教行信證》的原因之一,亦在判此真實行與方便行。

在《教行信證》第五卷的《淨土真佛土》中,聖人曰:「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

第十九願(方便要門):《觀經》→自力→諸行往生/定散二善。

第二十願(方便真門):《小經》→自力→念佛往生/專持名號。



2、聖人從第十八願一願中,又開出五願,此即所謂「第十八願開五願」,此五願又即是「真實五願」: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開五願)

至心信樂→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

乃至十念→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

若不生者→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

不取正覺→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

依此判釋,親鸞聖人視第十八願最為重要,判往生淨土,「唯信正因」,並以稱名念佛之行為真實淨信之自然結果,此之念佛即是淨信。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大悲宣說的本懷,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則是為引導眾生進入第十八願所立的方便假門,此即是「三願轉入」。表面上是以「攝生三願」攝盡一切佛法者,用意則是令歸入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三願轉入」是親鸞聖人的體證,也是法德自然的運作。法門須大觀,安心須純粹,聖人「慧眼見真」,以十八願統攝「攝生三願」,統攝四十八願,而歸於十八願的「信心」,完成了雄渾無比的大法門。



3、【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九願又稱為「修諸功德願」,是彌陀發願接引修諸功德的行者。

這是為無法捨善惡戒行觀念的眾生所設,這樣的眾生認為諸善功德是成佛的必要條件。

第二十願又稱為「植諸德本願」,是彌陀發願接引專修念佛(繫念我國)的行者。

入第十九願之後,會轉入第二十願。

入二十願之後,最後會轉入第十八願。

親鸞聖人本身便經歷過此「三願轉入」的過程,而此轉入,完全是彌陀本願力的力用。

第十九願是觀經法門,親鸞聖人言《觀經》有顯、隱二義:

「顯」是指文字表面上的意義。

「隱」是指真實的深義。

亦即:

《觀經》之顯義:《大經》之第十九願。

《觀經》之隠義:《大經》之第十八願。

親鸞聖人在「化身土卷」言:「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即觀經所言,第十九願)。

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即生死輪迴)(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言「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即蒙彌陀救度。

此願為救度修諸功德、求自力往生(聖道門)者。

其所言是修諸功德,非「正行」。

反之,在觀經中第十六觀(下品生觀),則提到非正行之雜行和正行。

觀經所提之十六觀,前十三觀是正行,後三觀是正行兼雜行。

第十六觀(下品生觀)是為罪業凡夫所立,勸專修念佛正行。專修阿彌陀佛與彌陀淨土,是為專修。

《觀經》第十六觀曰:「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歴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

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前十三觀雖是正行,然非稱彌陀第十八願,而是方便行之「助行」,是佛為引導眾生入念佛正行之方便法。

人若不能了解念佛真正的意義,就無法感受到淨土真宗他力教法之可貴。

修方便法之眾生,無法自知所修乃方便法,故亦無法辨别正行與方便行。

自力法門的行者不辨行法,而以佛陀所教的一切行持為正行。

在淨土真宗,則不如此,真宗不以自力行法稱彌陀本願。

若以自力行念佛之法,或以念佛為行者之功德,這様的念佛稱為「方便行」。

在第十九願,念佛是「修諸功德」的諸行之一。(這様的念佛稱為「要門」)



4、有些人則專修念佛,捨餘行,對於這樣的人,阿彌陀佛以第二十願救度之。

第二十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的行者依靠的是自己念佛的功德,而非歸命彌陀大悲,此即是自力念佛,以此求生淨土。

這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言之念佛,經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又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此「少善根福德因綠」,是指自力修行之諸行。

就往生淨土而言,萬善諸行的功德,不及念佛一行。

念佛最具威神功德,諸行遠不能及。

不過《小經》所言之念佛,乃是自力念佛,為方便念佛,非「真實念佛」。方便念佛之往生,是往生化土。這裡之所以名為「自力」,是因為行者以自己念佛之多寡而求功德。

反之,「真實淨信」的行者,則不以念佛為自己的功德,而是感恩彌陀無限的慈悲、智慧和威神。

《小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有些人靠自力念佛,求臨終接引,這樣的念佛稱為「真門」,此即是《小經》之念佛,亦即是《大經》所言之第二十願。

第十八願的念佛,則稱為「弘願門」。

根據「攝生三願」(第十九,二十,十八願)所言,念佛分為三種:

第十九願:要門之念佛(觀經之念佛)

第二十願:真門之念佛(小經之念佛)

第十八願:弘願門之念佛(大經之念佛)

(一)要門之念佛,亦修諸行,以念佛為諸行之一。

(二)真門之念佛,專修念佛,不修其餘的散善定善,其信仰建立在自力念佛之上。

這樣的念佛比較接近第十八願,但其信心不淳,念佛夾雜自力。

(三)第十八願的行者,則完全依怙彌陀的慈悲、智慧、威神、名號和本願,並皈依佛法僧三寶。

這樣的行者,其念佛是出自於真實淨信。

而此真實的念佛,唯是感恩、讚嘆名號。

此真實行的念佛,是「名號」的彰顯,具足一切功德。

這樣的念佛是「信心歡喜」(真實凈信)之自然流露。

這樣的真實行和真實信,即是往生真實報土的真因,而且此行信不可分割。

淨土,無法用形色來形容。

淨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所現,其組成是彌陀的大悲、佛智、威神和名號,亦是彌陀誓願所成就之結果。

換言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其組成乃是無量光(智慧)和無量壽(慈悲)。

在《阿彌陀經》最後,釋迦牟尼佛曰:「為一切世間說此雖信之法,是為甚雞。」

《無量壽經》亦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此中之難,指信持第十八願。

《阿彌陀經》中所說是若一日若七日之念佛,是第二十願的方便念佛,而最難的是信受第十八願之念佛。

《觀經》和《小經》的教法,是《大經》的前方便;《大經》可以說是《觀經》和《小經》的根。

是以《教行信證》曰:「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