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正信偈講讚原创: 瑞劔老師

作家相片: HK HoraiHK Horai

“正信偈”即是“正信念佛偈”。

“正信”,指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本願力),此名“正信”。有正信自然會念

佛。正信是念佛,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心。“偈”,指讚歎如來的詩歌。


注:《教行信證》的“正信偈”,全名為“正信念佛偈”。

《略文類》的“正信偈”,全名則為“念佛正信偈”。


“正信偈”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此偈文的內容在讚歎如來的“本願力”和七高祖的教法。

要腳踏實地拜讀“正信偈”、《和讚》和《御文章》,否則無法得知高僧的恩德。忘了高僧的恩

德,只想自己獲信往生的心態,是同行易患的病。


大悲願船


(一)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如來”,指從“如”(真如)來生之人,又指“真如”自體。“真如”乃宇宙萬物的“根本

真理”,“萬物”非神造,本來即:(1)不生不滅(2)不一不異(既非一,亦非多)(3)不斷不常

(既非斷絕,亦非恒常、連續)(4)不來不去(既不言從何處來,亦不言往何處去)。

“萬物”即“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即“根本真理”,即“真如”、即“空”、即“法身”、即“法性”。

“萬物”與“大乘佛教”皆同一真如。因“如來”是如此真理的存在,故尊貴無比。

“如來”和“佛”一樣。

人類(凡夫),不論是誰,皆是邪見憍慢惡眾生的部類。凡夫心名“妄念”,有“妄念”則無

法成佛。能令“妄念”的我們往生成佛的佛,只有“阿彌陀如來”,所以我們特別地感恩信奉

阿彌陀如來。

其他佛教的教法,亦是依“八不中道”的真理在弘揚,故彼此所證入的真理世界是相同的。雖

然如此,無條件地救度凡夫的教法,在其他佛教的教法中無法見到的。

敬信阿彌陀如來,首先當尊敬如來,其次是敬信開山祖師聖人的教法,及敬信三國(印度、中

國、日本)的祖師們,這是很重要的。

祖師親鸞聖人敬信阿彌陀如來,所作的告白文如下: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我們見到聖人如此地信順如來,自然亦能無條件地信順如來。

“歸命”、“南無(歸命)”給阿彌陀如來,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這即是真實“信

心”。“南無”,即是“歸命”,信順如來所說的話,這即是“信心”。

“佛說”即是“勅命”。信順“勅命”,即是“信心”。“勅命”能轉為我們的“信心”。

好好的吟味“勅命”,即知此是如來的“佛智”,是“大慈悲心”,是如來的“本願”。

“信心”不難。對如來說的話(勅命),心生順從,這即是“信心”。執著地要“獲信”,

要“領受”信心,事情才會變得複雜。“往生”,即是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

“無量壽如來”一意,即如來的“無量壽”是大悲;“不可思議光”是如來的光明,是佛智。

如來佛以“大悲”和“佛智”(本願力)來救度我們。

如來就像慈母一樣,我們就像小朋友一樣。感受到母愛的小朋友,自然會叫“媽媽”“媽

媽”,這就是“念佛”。並不是“念佛”才往生的。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是發自內心的

感謝。“一心歸命”即是“信心”。

所謂“給彌陀救助”即是“歸命”的意思,是“信順勅命”的意思。“阿彌陀如來的勅

命”和“釋迦如來的勅命”一樣。親鸞聖人言: “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佛說)也”。

不順從如來的勅命,只想要獲得信心往生的心態是“自力”。

阿彌陀如來的“阿彌陀”三個字,乃“無量壽”·“無量光”之意。“光明”能破我們的“無

明”(煩惱、罪惡的根源),“壽命”能渡我們出“生死海”。“正像末和讚”言:


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昏莫悲傷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重莫哀歎


以此“和讚”一首,即能獲得信心。

淨土真宗是只要懂得“彌陀成佛的因果”,自然知道“眾生往生的因果”。不著眼於“彌陀成

佛的因果”,只妄想著要獲得“信心”往生,此觀念是錯誤的。

但思: “慈親物,即兒物”。


(二)

法藏菩薩因位時


阿彌陀如來為了濟度眾生,成了法藏菩薩。當“菩薩”“發願修行”(願行),功德圓滿成就

為阿彌陀如來。同時亦成就圓滿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托阿彌陀佛的福,眾生一定能往

生淨土。

“因位時”,指修行時代。法藏菩薩的老師即是世自在王佛(饒王佛)。有人說“神”創造了

萬物。事實上並沒有創造的必要,又創造的目的為何呢?並沒有人知道。故知神造萬物,純是

人捏造出來的。

“本願一乘”(淨土真宗)的構造,“自然”且“雄大”。


在世自在王佛所 覩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淨土真宗的淵源,遠溯至阿彌陀如來傳承給釋迦如來,又由釋迦如來傳給了七高僧。在日本國

則由法然上人傳給了(高祖)親鸞聖人(開山)。

阿彌陀如來在因位修行時,名叫法藏,所師事的佛名叫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薩在調查好諸佛淨

土的因,及宇宙中的人·天善惡後,建立了淨土,成就了名號,自身證悟成了阿彌陀如來。以

其“本願力”·“光明”和“名號”永久的救度眾生,這就是淨土真宗。

阿彌陀如來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建立了淨土。同時亦依“智慧”·“慈

悲”和“本願力”來救度眾生。

如來“成佛的原因”,“建立淨土的原因”,和“眾生往生的原因”,皆同一“原因”,此是

淨土真宗的特徵。

阿彌陀如來為了“建立淨土”,“成就名號”,“自成正覺”,故發下“本願”,修“行”。

其“發願·修行”的結晶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的“功德力用”甚深微

妙。“本願力”的偉大,在於眾生能依“信一念”往生。

如來的“本願”·“名號”和“光明”,隨順“法性”(絕對的真理),不乖“法本”(法性的功德)。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維摩經》),此乃宇宙的原則。由法藏菩薩的清淨真實心所成就

的,即是“淨土”。故要往生,非如來本願力所回向的“一念淨信”不可。

“南無阿彌陀佛”,是吾人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的“證據”,是往生的相。

眾生往生的“因”和“果”,皆是如來所成就後回施給眾生的,此令人無限感恩。

莫以為“本願”和“名號”不一樣。

彌陀的本願之所以超異諸神·諸佛,在於眾生單依彌陀的“本願力”,即能“無條件”的往

生。“信心”即是“無條件”。深明“無條件”的,即是“信心”。以三十年的光陰,好好地

吟味“無條件”吧。

如來的“清淨真實”以外,浮生之事,皆是“虛假·諂偽·無有真實”。浮生即五惡痛燒的世

間,只有佛法才是樂。

“與佛同行心勇猛 生死之旅樂逍遙”(瑞劔)。“覩見”,指以佛智照見。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稀有大弘誓


如來(法藏菩薩)建立了世間無上稀有的本願,並成就了彼願。一如本願,成就圓滿了具

有“威神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願”成就了“名號”,故“本願即名

號”,“名號即本願”。因此,“力”也好,“功德”也好,其“功用”一樣。

若問:是念佛能往生呢?還是信“名號”(如來的本願力)能往生呢?答案是信“名號”能往

生。所謂信“名號”,乃敬信“本願力”,敬信到忘我,此亦是對如來的“勅命(招喚

聲)”心生順從,故此即是“真實信心”。

“本願”如果沒有成就的話,我們的往生會不安定。但是“本願”早已被成就了,如來也早已

證得了“正覺”,故我們的往生絕對沒問題。

“本願”(本願力)中有“往生”,“名號”中有“往生”。然而同行卻以為“要獲得信心去

往生”,這是無法獲“信”的最大原因。“自力”一出,即無法得到“信心”。

所謂“本願”,即如來以“佛心”·“佛智”·“本願力”言:“無條件”地救“汝”,此即 是本願。

沒有一個神說要“無條件”地救度人。一般人受到迷信神的影響,總是執著“要做點什麼才可

往生”,這都是“自力”(凡夫的思慮)。自力一出是無法獲救的。

雖然聽聞“二種深信”、“六字釋”和“二河譬”很重要,但是若不了解“無條件的往生”,

一切等於是零。“無條件的往生”又名“願力往生”,又名“名號往生”。

凡夫的“思慮”破除時,即言“佛智不思議”。是依“佛智不思議”往生的。

“自然法爾章”(聖人八十八歲時最後的著作)言:

“捨自力思慮,但憑佛智不思議作主”。


五劫思惟之攝受


“五劫”,指無限長的歲月。“思惟”,指深入“彌陀三昧”(禪定)的修行。“攝受”,指

以如來的“清淨真實心”(名號)救度眾生(與選擇同)。如來的“思惟”(禪定),不同於

凡夫的思惟和知識。這是“意識流”停止時,所發出的“佛性”的光輝,故不是心散亂粗動的

凡夫所能想像的。不知“三昧”(禪定)者,沒有聽聞大乘佛教的資格。

在三昧(禪定)的世界,“主觀(能見心)”和“客觀(所見境)”合一。此主客合一處,即

名“法性”、“法身”,又名“真如”。此絕對的真理是凡夫無法理解到的。


(三)

重誓名聲聞十方


如來成就了四十八願,復又宣誓了“重誓偈”(三誓偈)。“三誓”(本願)指:

一、如來的本願(四十八願)若不成就,不取正覺(成佛)。

二、如來的功德(名號的功德)回施給眾生,此功德若無法救度眾生,不取正覺。

三、名聲(名號)若不響聞十方世界,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領受此“四十八願”,領受王本願的“第十八願”,又領受了“重誓偈”,故

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即是“念佛往生”。領受此文字(皮)者,即是淨土宗(念

佛往生);領受此字意(真精神)者,即是親鸞聖人的淨土真宗(信心正因)。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刹


“十二光明”一擴大,即是八萬四千的光明。“光明”是“智慧”之相(佛智),是如來的功

用。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攝化眾生。無量壽為“體”,光明為“用”。光明乃“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之“用(活動)”。這裡以“十二光”讚歎阿彌陀如來。如來的光明,超越時間

·空間,照通內外。

“阿彌陀”指“無量光”·“無量壽”。以“光明”為主時,則以“無量”·“無邊”·“無

礙”三光來標示“阿彌陀”。“無量”·“無邊”·乃無限的意思。

我們的貪欲·嗔恚·愚癡的三毒煩惱,依如來的清淨·歡喜·智慧的光明而得破除。此名“三

垢(三種煩惱)有三光”。有佛法的人,其品性修為,完全是拜如來的光明所賜。睡時亦蒙受

光明的照護,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有“信心”的人,每天的憶念相續,亦是光明的力量所使然。如來的光明妙處,不是人的言語

·思想可及的。

對“光明”的讚歎,十二光是讚歎不盡的。“帖外和讚”曰: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心相續(光明)所生起

他力方便(光明)若不得 焉能獲得決定心


問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決定心”的人,是個糊塗蟲。

“阿彌陀如來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瑞劔)。


一切群生蒙光照


蒙受光明攝取的人,唯有信者。


(四)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本願名號”,即本願的稱名,亦即是念佛。善導大師依《觀經》弘揚了“一行往生門”(念

佛往生),此法門又名“信行融攝”、“行中攝信”,即是融合“信心”與“念佛”的法門。

故言:“稱者必得生”。此即是淨土宗的教義,亦是善導大師解釋十八願為“眾生稱念,必得

往生”的根據。

淨土真宗,乃聖人開十八願為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所建立的“信心正

因”(唯信別選)的法門。淨土真宗的同行們,因不知此法門的由來,故到現在依然對“念佛

往生呢?”,還是“信心往生呢?”的問題,迷迷糊糊。

善導大師的教義是立“五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中的第四“稱

名”為“正定業”。所謂“正定業”,乃指往生的“業因”。其他四項即名“助業”。

(注:“信心”的時候名“正因”,“念佛”的時候,名“業因”,又名“正定業”。)

“助”·“正”不可並修。並修的話,即是“雜修”。

用“教·行·證”(三法門)標示“教·行·信·證”(四法門)時,則用“本願名號正定

業”。“三法門”的旨趣乃“法體圓成”(法體成就),亦即明示如來已為我們成就了往生

的“因”和“果”。

眾生的實際往生,即依“教·行·信·證”(四法門),即依一信心往生。同行們因不知此,

故認為念佛即能往生,這是錯誤的。

依《觀經》,是念佛往生;依《大經》,則是信心正因。

念佛往生,即是名號往生。名號往生,即是本願力往生,亦即是信心往生。

雖言“念佛往生”,但若以為“自己”念佛才能往生的話,“自己”一跑出來,就是“自

力”了。

即使念佛,若有“自己”念佛,把念佛的功勞視為“己有”,此想法即是“自力”,這是要不

得的。

在感謝佛恩的“信一念”的世界裡,是不夾雜“我”的。以“聞信一念”往生的是淨土真宗。

心中肯定“依本願力往生”者,即名“信心”。

一天中念個三遍或十遍的佛號,就向人說“念佛往生’,這是打得如意算盤。

淨土真宗是“平生業成”。在平時已得“依本願力往生”的人,無論其於何時何日死,一定往

生。“念佛”是把自己交給如來。為報謝佛恩,故當精進念佛。

看到“本願名號正定業”一文,就以為非念佛不可,否則無法往生,此種詮釋的心態是不對

的。

“本願名號正定業”是“念佛往生”的法門。淨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的法門。

依“行”說明時,即名“稱名正定業”,依“信”做說明時,即名“信心正因”。

有“信心”者,必定“念佛”,此名“必具名號”。但是念佛者,卻不一定具有“信心”。

沒有信心的人,說念佛往生是行不通的。即使沒有信心,若精進念佛,自然也能入信心,這是

二十願的功德所使然。

“信心”並非光只有“信心”而已,信心一定相伴著“稱名念佛”,此即是“必具名號(稱

名)”(此四字最重要)。

善導大師置重心於“行”,故言“念佛”為“行”,以之對抗聖道諸宗的“行”。大師言“念

佛”即是“行”,法然上人亦如是。因此“正定業”指“念佛”,“念佛”是往生的“業

因”。道“信心”是往生“正因”的,即是親鸞聖人。置重心於“信心”,是各宗教都共通

的。

信心分有“他力的信心”(純粹他力)和“不純的他力”。“不純的他力”,指“他力中的自

力”,即指“十九願”·“二十願”的信心。今日同行的信心,大都是“他力中的自力”。聖

人的信心乃“純粹他力”。若非“純粹他力”,則無法往生“真實報土”。“純粹他

力”即“第十八願的信心”(當依“本願成就文”入純粹他力)。簡別信心的純與不純,

是“化身土卷”的使命。

所謂“一心專念”、或“金剛真心”(金剛信心),是指“純粹他力”。天親菩薩的“一

心”,即純粹他力。信神的信心,皆是不純。

淨土門中分有鎮西派、西山派和淨土真宗。其中言純粹的信心的,唯有淨土真宗。又在淨土真

宗的門徒中,又有“純”和“不純”,當注意之。

以為“念佛就能往生”的信心,大多數是不純的信心。用不純的信心念佛,是無法往生“報

土”的。

得法然上人教法的“皮”(把念佛當做是自己的修行)的是鎮西,得到“肉”(知以南無阿彌

陀佛的功德獲救,而求念佛至一心不亂)的是西山,得到“骨髓”(行信皆由如來所回向)的

是真宗。今日真宗的同行中,不純信心的人占絕大多數,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

過分的強調“信心”,以致於輕視“念佛”,以為“不念佛也可以”的想法是脫線的。

“信”(信心)和“行”(念佛),乃“不二”“不離”。


(五)

至心信樂願為因


“至心信樂願為因”,即十八願之意。“至心信樂”(十八願)乃針對十九願(至心發願)及

二十願(至心回向)而言。

“至心信樂”指無凡夫的思慮,乃他力信心之意。“本願三心”,指“至心”、“信

樂”和“欲生”。此三心中,以信樂為中心、代表。天親菩薩道此為“一心”(歸命的一

心)。

真宗以“至心信樂”為要。舍去自己的思慮,歸順如來的勅命(佛說)者,即是信樂。

“勅命”指“汝正念直來”,“一切交給如來”的是“勅命”。無法信順“勅命”的話,但

思“本願力好大呀”也行。“本願”即是“勅命”,“勅命”外無“信心”可言。

當在“勅命”(本願力)中找“信心”。“信心”不在自己的“想法”中。敬信“勅命”的就

是“信心”。

不要以為“信心”是往生極樂的車票。“信樂”乃已領受“佛智不思議”是“不思議”,此即

名“信樂”(信心)。

如來是“真實心”·“清淨心”的存在。如來的“真實心”是“佛智”,“佛智”透徹到吾心

者,即名“信心”。自己所相信的不是“信心”。“信樂”(信心)即“佛智”。

“念佛就能往生”的想法不行。有“信心”即可往生。真實信心,即是“二種深信”。

以“虛假心”(計慮)或“疑心”念佛的話,即使念佛了也無法往生的。善導大師說:“眾生

稱念,必得往生”。此時的“稱念”是指三心(指至誠心、深心(深信)、回向發願心)已成

就了的稱念。

《觀經》的三心相當於《大經》的三心(三信)。“三心”的主軸(代表)是“深心”(深

信)。“深信”是“二種深信”,“二種深信”是“信心”。

“深信”(二種深信)是《大經》的“至心信樂”。同行皆說“想要獲得信心”,卻一點也不

去研究“信心”為何,那是不行的。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的願海”(《報恩講式》)。

“真實的信心”(二種深信)一具足,即會具足“行”。因此,當系心於“報謝佛恩的念

佛”,不要忘了報恩的念佛。如此的話,“行信的問題”即得解決。

獲得“信心”以後,把信心藏在自己的心中,或腦海中是不對的。這樣做好像把信心當成物品

一樣,那是不行的。

淨土真宗是“忘己的宗教”。這樣殊勝的宗教,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獲得“信心”的秘訣,是“忘記”。其次是在“本願力”中找“信心”。

“不忘掉自己”,用心,使氣,動腦,這些都叫做“思慮”。思慮即是自力,是無法往生的。


忘記自己地敬信本願力,這即是“信心”,即是“二種深信”。

(1)“忘記自己,敬信本願力”。

(2)“敬信祖師聖人的法語”。

(3)“歸順勅命”。

此三點是獲得信心的秘訣。此外,皆是凡夫的思慮。守住此三條者,即名“至心信樂”(信心)。


所謂“忘己”,指忘記自己的所聽、所聞、所信·所不信、想獲信·已獲信、有念佛·無念

佛、思己是智者·愚者、男女、貴賤、道俗等等,全都忘記,心中唯有對“本願力”的敬信,

此即名“忘己”。

“忘己”的狀態,即名“就這樣地”。“想要做點什麼以求往生”,“想獲得信心求往生”的

心態,皆非“就這樣地”,非“忘己”。“要獲信”的想法,並非“忘己”,“獲信了才可往

生”的想法亦非“忘己”。“自己相信本願”的心態,並非敬信本願力。已敬信本願力之相

者,即:


“啊!月亮!

說‘啊!月亮!’也多餘,

啊!月亮!”(瑞劔)


此詩是已“見月(敬信本願力)”者的心態。“見月”和“忘己”一樣。


“依著月光見月”(瑞劔)。

“松樹蔭暗(機的深信)月光哉(本願力)”(古歌)。

知道“松樹蔭暗”的是“機的深信”,“月光哉”是“法的深信”。


聽聞佛法,有“我懂了”的人,都還在“知解分別”的範圍內,那還不是“真實信心”。“圓

解證入”的真實信心,乃信受了“是·南無阿彌陀佛”。

“若有得聞彌陀名,

人人自會 是·南無阿彌陀佛”(《御文章》)

這裡用“是·南無阿彌陀佛”,而非用“拜託南無阿彌陀佛”。“是·”之一字值萬金。

這首蓮如上人所作的短歌,即是“至心信樂忘己”的最佳寫照。不是自己能信,是如來能信自

己。如來的信心是我的信心,這才是真實的信心。


信心即如實的領受聖教,此外無“信心”。

“勅命”,“直來”就是勅命。“直來”即是“忘己的來”,即是“就這樣地來”的意思。

“要這樣才能往生”、“要那樣才能往生”、“要獲得信心以後才能往生”等的信心,並不是

聞勅命,亦不是信順勅命,也不是真實的信心。

如來的名號即如來的光明,是佛智不思議。光明能破十方暗。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智慧的太陽)”(“總序”)。

破吾暗者,乃“阿彌陀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佛智的光明),此即是“本願力”。


到寺裡聽聞佛法三十年、五十年,究竟聽到了些什麼呢?此一句(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應

可得到滿足才是。所謂“一句治萬劫渴”。“一句”,指此一句之意。

一心只想著要獲信的人,是看不到掉落在自己跟前的寶貝的。這樣的同行,非盲即聾。

能獲“信心”,是“光明”的力量,“信心”相續為“念佛”,是“光明”的作用。

放眼盡是“自己獲得信心”、“自己念佛”想往生的人,只要“自己”一露臉,都屬“自

力”。

如來以“十二光明”(八萬四千的光明)照破眾生的暗冥。“無礙光明”很可貴,不為眾生的

惡業煩惱所遮障,“就這樣地(無礙)”救度我們。


善導大師因是“觀經法門”,故說“念佛往生”。親鸞聖人因是“大經法門”,故說“信心正

因”。所謂“至心信樂願為因”,即指“信心正因”。覺悟“信心正因”,獲得信心的人,自

然而然會念佛不斷,此即是“念佛往生”,是“念佛成佛”。因此,“念佛往生(念佛成

佛)”的真精神在於“信心正因”。

雖然講“念佛成佛”,此“念佛”乃“稱中不見稱功”,故雖念佛,卻絲毫無“自己在念

佛”的念頭,這樣的念佛才是真實的念佛。真實的念佛即是“信心”。

即使念佛,亦無“我在念佛”的念佛,這才是“信心”,如此的念佛即名“正定業”。“正定

業”的真精神在“信心”。是“信心的念佛”方可說是“正定業”。

懂得此者,即是淨土真宗,不懂得此者,即是淨土宗。


“至心信樂”,指如來的真實心。如來的真實心映現到我的心中,真實心透徹了的即是“信

心”。如來真實心的結晶,即是“名號”。《御文章》言:

“所謂信心,即名真實心,此非凡夫的迷心,全是佛心(如來的真實心)也”。

有人以為救度眾生的是如來,信心是凡夫所起的心。因為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無法瞭

解真宗的“法體成就”(二利圓滿)。這樣的人恐怕無法看得懂《御文章》吧

第十八願,名“至心信樂願”。“至心”即如來的真實心,“信樂”指信心。“信樂”的體即

是如來的“至心”(真實心),“至心”的體即是“名號”。

如來以“真實心”成就了“名號”,名號即是如來真實心的結晶,名號又是佛智·大悲的結

晶。

能離“雜行雜修自力的心”,乘(乘托·依靠·任憑·信)彼願力的完全是如來“至心”的力

量。只有如來的“至心”透徹到我的心,我方能真的“信賴”如來。因此《本典》言: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

凡夫無有真實,乃“虛假不實”。讓虛假不實的我能“就這樣地”往生的,是如來的真實。此

即是如來的“至心”,“至心”透徹到吾心者,即名“信樂”(信心)。


能領受“依本願力往生”者,乃如來的“至心”已透徹身心故。“至心”非凡夫心,而是“佛心”,是“佛智”。

深信凡夫是“虛假不實”、“諂偽”,是無藥可救的存在的,即是“機的深信”。“機的深

信”中有著“法的深信”(信本願力的信心)。

“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二而為一,此即名“信心”。

同行開口閉口就是“獲信”“獲信”,既無“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凡夫心皆是妄念。

如來“真實心”(至心)的體(本質),即是“名號”。“至心”成為“名號”,傳達到眾生

的心中。如來的名號(至心)透徹到眾生的心中,這即是信心。凡夫所相信的心並不是信心。

凡夫無有至心(真實心),是如來的回向故,凡夫才能成為如來至心的持有者。

如來是真實的慈親(“極大慈悲母”,《往生要集》)。

“慈親飛到我的心坎裡了”(大阪的同行)。

“慈親在 安安安”(瑞劔)。

“信心”,指如來把“至心信樂”回向給我,成了我的“至心信樂”,此即是“信心”。

現在“死” 話,凡夫是“絕對無力”,是“虛假不實”,除了“地獄”以外,無處可去。思

及此處,即知如來很可貴。

“忘記信心 念如來”(瑞劔)


(六)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等覺”即“等正覺”之意,指在現生決定“正定聚(不退轉)”之位。

“必至滅度”(十一願),指必到涅槃的本願。一度領受信心的人,往後不論任何業障現前,

如得癡呆症也好,精神錯亂也好,必定往生。

“必至滅度願”,即是第十一願。其他教派中,會有“信仰冷卻”等退道心的情形發生,而令

人感到絕望。但是真宗的信心不會“冷卻”,也不會有“開倒車”的情形出現。

淨土真宗講“真實五願”(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願),此五願很重要。五願由第

十八願所開顯出來,聖人依此決定了“唯信正因”,著作了《教行信證》。大乘佛教的目的,

即是到涅槃(滅度)。

“滅度”,又名“常樂”、“畢竟寂滅”、“無上涅槃”、“無為法身”、“實相”、“法

性”、“真如”、“一如”。阿彌陀如來乃由“真如”所出現的佛。其他宗教的神,不知從那

裡冒出來。世界萬物皆是“八不中道”,不論是神也好,佛也好,皆無法造萬物的。

不知“滅度”,即不知“大乘佛教”。

阿彌陀如來的淨土和“滅度”一樣。“淨土莊嚴”即是“滅度”。其他宗教所講的天國,不

是“滅度”的世界,而還是屬於“迷界”的產物。

凡夫能“就這樣地”往生到“滅度”(佛果),這完全是“本願力不思議”,“佛智不思

議”。


淨土真宗是領受“信心”→入“正定聚”→至“滅度”(極樂)→“還相”,乃“現·當二

益”的宗教。

“等覺”即是“正定聚”,即是在此世獲得之益(現益),“滅度”即死後獲得之益(當益)

(彼土之益)。

“滅度”,指“大涅槃”,乃無生老病死的世界。故此又名“清涼”、“彼岸”、“圓寂”。

此乃一大慈悲躍動的世界。

真宗乃“往生即成佛”,即一往生,立即成佛。


(七)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釋迦如來原本是阿彌陀如來,為了宣說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海”(本願力),而出現到這個世

界來,且兼說了諸佛教法(一般佛教)。禪宗等教法乃“聖道門”,又大日如來的代言者,即

是真言宗,佛教以外的宗教皆是邪偽的宗教。不依“彌陀本願”,濁惡邪見的眾生是無法獲救

的。

所謂彌陀的“本願海”,和“智願海”相同。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五濁”指:(1)劫濁(時代濁)。(2)見濁(思想濁)。(3)煩惱濁(煩惱熾盛)。(4)眾生濁(社

會濁)。(5)命濁(短命)。

“如實言”,指弘傳阿彌陀如來“本願海”的言教。本願乃真實,本願若真實,我們的往生亦

是真實。

釋迦如來深入三昧(禪定),與真理合一,如實的宣說法界的真理,因此佛說即是真實。即使

用今日的科學及哲學的頭腦來理解佛經的內容,仍然會有遙不可及之感。

“佛說”是“如實言”,若不相信這點的話,是無法獲信的。


(八)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一念喜愛心”,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念”,名“一念喜愛心”。此

即是“信心”(信一念),又名“金剛信心”。

依“信一念”(一念淨信),不斷煩惱得涅槃。一般佛教是教人要先斷煩惱才能得到涅槃。真

宗則是不斷煩惱,“就這樣地”得涅槃,此即名“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

同行不信“佛智不思議”,只想著“要自己獲信往生”,這是錯誤的。此“一念”亦名“金剛

信心”。

吾等是以信“本願力”的“一念淨信”往生,然而同行卻以為是要“念佛求往生”,此是不懂

真宗的緣故。

“一念淨信”,一生不變,且會化為“念佛”,不斷地相續。可是有些同行卻以為要用自己的

念佛求往生,這是不對的。

所謂以“一念淨信”往生,即是“依本願力往生”。“淨信”非自己的力量能發起,而是

依“本願力”發起。

“信心”是自己能信如來呢?還是自己被如來信呢?答案是:自己被如來信。懶惰散漫的話,

是無法“自己被如來信”的。

用信神的心態是無法瞭解淨土真宗的。所謂“涅槃”,即是“當益”,此乃死後之益。

沒有斷除的煩惱結果會如何呢?最後亦會被“願力不思議”所滅除。


(九)

凡聖逆謗齊回入 如眾水入海一味


“凡聖”,指凡夫和聖人。“逆謗”,“逆”指“五逆罪”(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

血、破和合僧團),“謗”指誹謗正法(佛法)(聖人)。“齊回入”,指平等地回入。即平

等地入“本願海”(信本願)。“如眾水入海一味”,指像流入大海後的諸河川水,都會變成

同一味的海水一樣。《和讚》言: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也無礙

眾惡萬川一歸入 功德海水唯一味”

親鸞聖人自稱自己是“逆謗屍骸”,這是很可貴的自覺與反省。此自覺與反省是獲得信心的根

本,亦是獲得信心的秘訣。同行雖在嘴上說自己是罪業深重的人,卻沒有聖人如此這般的反

省。自以為是智者、學者、善人的人,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聖人的自覺與反省如下:


(1)“一切皆是佛智不思議”。


“善惡二字也不識 世人皆無真實心

識知善惡二字者 虛偽不實之表徵”


“不知是非 不辨邪正 此身也

小慈小悲絲毫無

但嗜名利 好為人師”


(2)“誠知悲哉愚禿鸞,沉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

證(涅槃),可恥可傷矣”(《信卷》)。


(3)“雖歸依淨土真宗 真實之心實難有 虛假不實是吾身 清淨之心更甭說”(悲歎述懷)。


(4)“惡性更難止 心猶若蛇蠍修善雜毒故 是名虛假行”


(5)“罪惡本無形 妄想顛倒造心性本清淨 此世無真人”


(6)“聖人言:善惡二字皆不識”(《歎異鈔》)。


(7)“煩惱具足之凡夫,火宅無常之世界,萬事皆虛假邪偽,無有真實”(《歎異鈔》)。


獲得信心的秘訣是:

(1)知道自己是凡夫。

(2)敬信釋迦如來和親鸞聖人。

(3)依止良師。

守住右述三條者,能得信心。所謂凡夫,除了妄念外,心無其他。


攝取心光常照護


“正信偈”在後半段言: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十)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嗔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信心的人,是真實人,足以信用。如來亦稱讚信心者為“稀有人”、“最勝人”、“妙好

人”。好好的反省自己,原來自己和聖人所懺悔的內容並沒有兩樣。

“阿彌陀如來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瑞劔)。

其他宗教的人,是做善事,為善人,讓神讚美到天國。《聖書》(馬太福音)說:“汝們的

義,若不能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又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

必得見上帝”。《雅各書》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此種類型的宗教,皆屬於“倫

理的宗教”。淨土真宗是超倫理的宗教,是“善人尚可往生,況惡人乎?”(《歎異鈔》第三

章)的宗教。


“正信偈”中有“已能雖破無明闇,貪愛嗔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之語,沒有自覺是罪業

雲霧的人,是沒有救的。

什麼是“無明”呢?“無明”,指凡夫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無明”。能破“無明”者,唯有

如來的“光明”(佛智·本願力)、“本願力”、“佛智”。沒有此信念的人是沒有救的。聽

聞佛法,若只記得一堆理論,是無有用處的。

即使有學問,即使坐禪,亦無法破“無明”。凡夫的所思所言皆是“無明”,“無明”乃罪業

的根源。

桌面上的議論不值三毛錢。現在自己所造的“罪”要如何處理呢?心不在此者,無救。“取信

心......”是以後的事。

“無明”有四種:

(1)迷理無明——指不知空·假·中(三諦)的真理。

(2)發業無明——指起三毒煩惱。

(3)覆業無明——指已造重罪。

(4)潤生無明——指輪回生死。

不論凡夫積了多少善根,“無明煩惱”是不會消失的。

“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存”(《論注》),若如此,“念佛”如何能到淨土呢?

要想獲得“信心”的話,首先當好好的研究“無明”。

“無明”的意義非常深。其他宗教,不知“無明”,不說“無明”,因此很膚淺。因為不

知“無明”,故亦不知“罪業”。因不知“罪業”,故不知“信心”,這是很可悲的。

“無明”,第一個是“迷理無明”,指不知宇宙的根本真理的無明(無智)提到宇宙的根本真

理,“八不中道”即是根本真理,又從別的角度而言,即“三諦圓融”的真理。“三諦圓

融”,指“空”(空諦)、“假”(假諦)、“中”(中諦),名之“三諦”(天臺宗般若的

真理)。

萬物不論什麼,皆由“因緣”而生。若無因緣,既無“物”,亦無“心”。


“雨霰雪水雖不同 一融皆成川谷水”(古歌)。

“集合捆綁成柴庵 一解皆為野原草”(古歌)。

成冰為水皆因緣。由因緣所成者,皆是“空”。所謂“空”,非指什麼都無之意,但假名

為“空”也。

雖 言 是 “ 空 ”, 山 也 好, 河 川 也 好, 天 地 萬 物 不 是 盡 現 在 眼 前 嗎 。 故 言 這 些 現象 皆

是“假”。“空”即“假”,“假”(現象)即暫時的現象。

但是什麼是真實呢?既非“空”,亦非“假”,乃“中”(中道)也。雖說“中”,“中”即

是“空”,是“假”。雖說“空”,“空”即是“假”,是“中”。雖說“假”,“假”即

是“中”,是“空”。

願有心者,用三小時,或十小時,乃至花數年好好的思惟此問題。所謂天地萬物,皆是如此的

存在。

神造萬物的說法,從佛教哲理的哪個角度來看都行不通的。“神”造“萬物”之說,萬物

乃“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存在,不論神有多神通廣大,也造不了這些的。又從哪里拿這些

材料來呢?沒有材料,即使是神也無法創造出來。又是什麼目的要造萬物呢?根本無造的必

要,不是嗎?

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真理”,和“八不中道的真理”同樣是無始無終,是自然。即使

是“如來佛”,也無法動這些真理一概汗毛的。“神”也是無法動彈真理的。

因有萬物,所以人類想像萬物是神所造。那麼“神”又是誰造的呢?該知道這樣的神是不存在

的。

無法了見“三諦圓融”的真理者,即是“無智”,此即名“無明”。不可置此無明不顧,

因“無明”一在,就會造“罪業”(煩惱),導致“生死”、“生死”,而不斷地流轉,由中

產生一切苦來。因此,要想個好法子來剷除“無明”,良策即是“佛教”。其他宗教是拿“無

明”沒有辦法的。

剷除“無明”的良策,即是“八正道”、“六波羅密”;即是“戒律”、“禪定”、“智

慧”的三學。無法修行這些的凡夫,唯一的辦法就是信彌陀的“本願”往生成佛。

一信本願,即能往生“極樂”。“極樂”乃“無為涅槃界”,故能入“涅槃”。聽聞佛法,乃

為了入涅槃。具足“信心”者,即能到“涅槃界”。

淨土即“極樂世界”,以為往生淨土,就能“享樂”;為了享樂想到淨土的人,是享樂主義的

人,此種人是無法往生淨土的。

“信心天”,指“明信佛智”。有“疑”,即無法得到“佛智”(本願力)。依“佛

智”信“佛智”者,即名“大信心”。

障礙信“佛智”的,即是無明,此名“不了佛智”。“不了佛智”即是“疑惑”。

“清淨真實天”,即是“明信佛智”。


(十一)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暗


不論是遇七難八苦也好,得什麼重病也好,一度獲得的信心是不會消失的。


獲信見敬大慶喜


有“信心”的人,自會恭敬如來,生大慶喜。“獲信”,指聞名號(本願力)後,心安堵,此

即名獲得“信心”。

“信心”和“一念喜愛心”一樣。

什麼是“信心”呢?指聞“名號”(本願力),歡喜吾身“就這樣地”得救,此即是“信

心”。

不相信釋迦如來,對阿彌陀如來的勅命不生慚謝,不信順者,是無“信心”的人。心中有“自

己比別人了不起”的憍慢心者,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 慶 ”, 指 “ 本 願 力 ” 很 強, 故 “ 信 心 ” 一 定 能 到 手, 得 此 應 得 的 喜 悅, 名

之“慶”。“喜”,令心喜悅者,名“喜”。有“信心”,自會生出“歡喜”來。此“歡

喜”乃卸下重任的喜悅,是不安已消的喜悅,這和世間的喜悅不同。


即橫超截五惡趣


橫斷地獄·餓鬼等世界。

“即”,指此世的利益。在慶喜的一念時,地獄等惡趣的門已被關閉,故死後不再輪回。

“五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界。

現代人常說地球以外哪有“地獄·極樂”呢?光從地理學來看的話,是會有這樣的問題跑出

來。地獄·極樂哪里也不存在,但是這樣的世界會出現於精神界,且是一定會出現。佛經所

言,並無“虛假”。

瑞劔前年在神戶遇到看見餓鬼道的人,名叫永野慈海。這是我親耳從他口中所聽到的事。否

定“十界十如”的人,無聽聞佛教的資格。永野君在昭和十年左右,在神戶成德學園教書。有

關永野老師的逸聞很多,他是一位具有某種靈力的人。

奇跡非基督教的專賣,持戒,修禪者,誰都可以辦得到。基督的奇跡是有一點兒誇張。

佛教把奇跡的發生,名之“神通”,神通有六種:

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神足通。四、他心通。五、漏盡通(罪業消除)。六、宿命通

(知道前生的事)。


(十二)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花


“廣大勝解者”,指信者安住於決定心,不為內外障所動搖,此名為“勝解者”。

“芬陀利花”,指“白蓮花”。即使是極重惡人,若對“名號無上法(本願力)”生信,即被

喻為“白蓮花”。


(十三)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惡人也有不同的類型。不論是當小偷,或是殺人,懺悔的話,即為“善人”。邪見憍慢的人,

既不知悔改,亦不知懺悔,如此之人與佛法無緣,因之也就無法獲得信心。度邪見憍慢者的人

信很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有錢人和學者中,如此之人很多。

佛法(真宗)雖講任何惡人都可被救度,但是邪見憍慢者,不聽聞佛法,不聽聞故,無法被救

度。

“邪見”,指不信“佛智不思議”者,即是“邪見”。“憍慢”,心向名利者,大多是此型

人。

“信樂”,指“他力的信心”。信神的自力信心易得,“他力的信心”則難獲。即使有在聽

聞“他力”的佛法,有“自己獲信”之心的人,是聽不到“他力”的。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