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HK Horai

淨土眞宗關鍵詞

編撰者按:編者以丁福保编《佛學大辭典》等辭書為藍本,依眞宗大綱,選撰詞條,校訂增删,而成此文。意在立足釋尊一代時教,參酌聖道,以明一宗眼目。全文依本典結構,復以師教傳授為指歸,詞條獨立而自相應和,有心者能識之。然得失如何,不敢自是,尚祈高明,有以教我。


【淨土真宗】

略云真宗。日本二十宗之一。淨土宗所分出。以他力迴向之信心為淨土往生之正因,以信後相續之稱名為佛恩報謝之行業。且其宗規許蓄妻噉肉,不別要持戒,倫理綱常,通似世之修齊也。親鸞為其宗祖。

【真宗七祖】

第一祖龍樹菩薩,第二祖天親菩薩,第三祖梁曇鸞和尚,第四祖唐道綽禪師,第五祖唐善導大師,第六祖橫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為日本真宗開祖見真大師所自定。見正信偈。


【見真】

以空慧徹見真諦之理也。

無量壽經下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又】(人名)日本真宗之開祖親鸞,謚曰見真大師。

【善知識】

知識者,知其心、識其形之義。知人乃朋友之義,非博知博識之謂,善者於我為益,導我於善道者。

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部毘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真如】

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語出於金剛經之梵本,譯曰真如性),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

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

唯識述記二本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

探玄記八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

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往生論註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

教行信證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真如實相】

真如與實相,同體異名,約於假諦之妙有而曰實相,約於空諦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

但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又實相其實為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通於空假中也。

觀佛三昧經曰:「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謂之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

【真如一實】

真如即一實之理。

教行信證文類三本曰:「真如一實之信海。」


【法性真如】

法性與真如,異名同體也。


【真如海】

真如法性具無量之性功德,故云海。起信論歸敬頌曰:「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

觀經玄義分歸敬頌曰:「歸命盡十方,法性真如海。」

【性海】

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故云性海。如來法身之境也。

西域記序曰:「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

往生禮讚曰:「性海如來盡是師。」

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

五燈會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特未嘗知,祖即為說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玆發現。」

白居易詩云:「性海澄渟平少浪。」

二尊】

釋迦與彌陀也。

觀經玄義分曰:「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觀經散善義曰:「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

【二尊一教】

觀無量壽經流通分之說相。

於正宗分釋迦開要門,彌陀彰弘願,二尊所教,各自異別。

至流通分,釋迦上來說要門之定散二善,以弘願之念佛,付屬阿難,故釋迦之發遣與彌陀之招喚全然一致,二尊所教,同為念佛之一道。


【遣喚】

發遣與招喚也。釋尊告示由娑婆世界乘彌陀願船而往極樂,阿彌陀佛自極樂直來招呼也。

【釋迦發遣】

對於招喚而言。謂釋迦自此土勸說往生彌陀之淨土也。觀經玄義分曰:「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出世本懷】

釋迦如來出興於娑婆世界之本意也。聖道門諸家以法華之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為出世之本懷。因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故也。

又淨土門諸師以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為出世之本懷。因無量壽經:「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故也。

案佛之教門有二種:一智慧門,二慈悲門。一攝上智,一度下愚。法華之本懷,在於智門。念佛之本懷,存於悲門。

【二道】

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至初地不退位有二道。

一、難行道,修難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萬行而因以成佛也。自力修行勤苦而後漸達佛位之困難,如陸路步行之苦,此法難行,故謂之難行道。

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而因以成佛,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無何等苦痛而樂,此法易行,故謂之易行道。

是龍樹菩薩所判,而淨土門諸家之教判皆依之。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

淨土十疑論曰:「論曰於五濁惡世無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蓋言娑婆世塵境麤疆,五欲障蔽,難入於道,故名難行道。謂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淨土,復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土。」

【二門】

唐道綽所判。

一、聖道門,此土由凡至聖修道之教門也。除淨土三經,其餘之諸經是。

二、淨土門,往生彌陀淨土而證聖果之教門也。三部經之所說是。

安樂集上曰:「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選擇集本曰:「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正歸淨土。」

教行信證六本曰:「凡就一代教,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道;

於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

【二雙四重】

真宗所立之教判也。

難行道有豎出豎超之二重。

豎出者自小乘至權大乘之法相三論。歷劫修行之教法也。

豎超者實大乘之真言法華華嚴等,即心是佛,即身成佛之教法也。

又易行道有橫出橫超二重。

橫出者,生於化土之三福九品之自力行法,觀無量壽經之所明是也。

橫超者,生於報土之選擇本願之實大。無量壽經之所明是也。

合難行道之一雙二重與易行道之一雙二重,而稱為二雙四重。

豎者難行道,橫者易行道,出者漸教,超者頓教也。亦是權教實教之異名也。

教行信證二本曰:

「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豎,二者橫。

又就豎有二種:一者豎超,二者豎出。

豎超豎出明權實顯密大小之教歷劫迂迴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

亦就橫復有二種:一者橫超,二者橫出。

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

橫超者斯乃顯力迴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

同六要鈔曰:「然就菩提者,此有二雙四重之釋,所謂豎出豎超橫出橫超是也。所立差異,就文可見。」


【門餘大道】

在八萬四千法門外他力念佛之大道也。念佛為因果超絕之教,道理以外之法,不可思議之道也。故名。


【本願正機】

指本願標的之眾生而言。

蓋彌陀之本願,由於欲救濟罪業深重煩惱熾盛者之大悲心而建立者,故指末代濁世之吾人眾生,為本願之正機也。

【極惡】

犯四重罪及五逆罪者。

涅槃經九曰:「犯四重禁及五無間,名極重惡。譬如斷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

往生要集下曰:「觀經云: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機法】 

機與法之並稱。

機,根機;法,教法。

法為能被、能化、所信,即法能被機,能化機,為機所信受者;

機為所被、所化、能信,即機為法所被,為法所化,能信受法者。

此二者相對而不相離。

【一切智】

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

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仁王經下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

中論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

華嚴經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一切智船】

乘人而運於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

教行信證文類二曰:「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

【功德藏】

功德之寶藏也。

無量壽經下曰:「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新譯仁王經下曰:「滿功德藏,住如來位。」

【福智藏】

含攝福德、智慧二莊嚴之法藏也。

【方便藏】

佛之方便,包藏一切功德,故稱曰方便藏。

教行信證二曰:「乘一切知船,浮諸群生海,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大慈大悲】

佛菩薩廣大之慈悲也。與樂為慈。拔苦為悲。

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中略)菩薩大慈於佛為小,於二乘為大。此是假名為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

法華經曰:「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大慈悲】

大慈大悲也。

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大悲】

救他人苦之心謂之悲。佛菩薩之悲心廣大,故曰大悲。

涅槃經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中略)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大日經一曰:「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無蓋】

廣大之極,更無蓋之者也。與無上等同。又謂無所不蓋也。

無量壽經上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

同淨影疏曰:「佛悲殊勝,餘不能加,不能蓋上,名無蓋悲。」

同嘉祥疏曰:「無蓋悲者,佛慈悲無所不覆蓋耳。」

【平等大悲】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憐愍普遍平等之慈悲也。

【願心】

佛願救眾生之心。眾生願成佛之心。總之為四弘誓願之心也。

【悲願】

佛菩薩大慈悲所發之誓願也。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等。

唯識論四曰:「悲願相應善心。」

大日經疏四曰:「勸囑阿闍梨,令興平等悲願。」

【純利他】

瑜伽三十五卷云:此中菩薩於純利他應知應斷者(中略)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迴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捨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

又諸菩薩、已得自在,於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眾生種種義利。

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徧於十方無量眾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

當知此等,名純利他。

【他利利他深義】

淨土論有「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等語。

曇鸞於論註釋之曰:「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

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

蓋不言自利他利,而言自利利他者,他利以眾生得利益為主題,施利者之力難顯。言利他,則表利眾生之意,而顯與力者。

佛建大願,自成佛而利益眾生者,不可不謂為自利利他之意也。

【本願】

本為因之義,元於因地立此願,今日得其果,故對於果而曰本願。

又本為根之義,根本之誓願也。菩薩之心廣大,誓願亦無量也,唯以此願為根本,故曰本願。如阿彌陀如來之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是也。

無量壽經上曰:「皆是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

同下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十住毘婆沙論三曰:「一切去來今佛,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隨諸佛本願因緣,或有壽命無量,或有見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者。」

法華經譬喻品曰:「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本願功德聚】

由因位之本願而於永劫積聚功德之佛也。謂阿彌陀佛。

【第十八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也。無量壽經上曰: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四十八願中此名王本願,眾生念佛得往生於淨土者唯依此願,因此名為念佛往生之願。

教行信證三本曰:「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願名選擇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

【願成就文】

法藏菩薩建四十八願中,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釋尊說十八願成就之文,謂之願成就文。

在無量壽經下卷之初,其文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抑止攝取】

制遮與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

佛以慈悲智慧圓滿,於智慧門制遮逆惡眾罪,於慈悲門容受善惡一切而無漏也。

無量壽經之十八願說:「唯除五逆,誹

謗正法。」

觀無量壽經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皆得往生。」

古來會解之者,如善導觀經疏四,謂壽經約未造業,由抑止門故除逆謗。觀經約既造業,由攝取門故取之。當於群疑論三十五家中之第九家。

然六要鈔別解為罪業與多劫障重之二義。

若約彌陀大悲之本誓,則如法事讚所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念皆往。」有同一無別,報土得往之益也。

【二門】

一、抑止門,佛欲眾生不造重罪,使惡逆之眾生不得往生淨土,乃抑止彼之教門。是佛之大智也。

二、攝取門,極惡之眾生念佛則得往生,乃攝取彼之教門。是佛之大悲也。是善導會大觀二經相違而判釋者(諸家立種種之義而會之)。

觀經散善義曰:「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障,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見群疑論三,探要六,散善記三。

【本願一乘】

彌陀之本願,為一乘之法,以本願使一切眾生盡成佛也。

愚禿鈔曰:「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者,絕對不二之教,一實真如之道也。」

【本願一實】

如來之本願,即一實之理。

教行信證文類三本曰:「道者即是本願一實之直道。」

【本願一實大道】

謂他力念佛之法門也。

釋尊一代之諸教,八萬四千之法門,要皆為歸入於彌陀本願之支徑小路,惟本願他力之一乘為真實之大道,即得真實到著大涅槃之道也。

【誓願一乘】

又作本願一乘、宏願一乘、悲願一乘。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之本願為一佛乘,說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乃眾生一生成佛之唯一無上之法門,稱為「誓願一乘」。

無量壽經說:「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願海】

佛、菩薩之願事深廣,譬如海也。

江總詩曰:「未泛慈舟遠,徒令願海深。」

八十華嚴經六曰:「顯示一切大願海。」

萬善同歸集六曰:「超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

往生要集上本曰:「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

【一無礙道】

生死與涅槃融和無障之悟道也。

往生論註下曰:「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


【佛願生起本末】

彌陀本願之謂也。生起者,生即起,謂佛願之因之起源。彌陀於因位之昔,見苦惱之眾生以大悲心起願行,故佛願之生起,為眾生流轉之苦相也。

本者,因位之本願修行;

末者,果上之名號也。

【大願】

願眾生成佛之心也。又,佛願救眾生之心也。

【弘願】

弘大之誓願。願救一切眾生也,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是。

觀經玄義分曰:「安樂能人,顯別意弘願。(中略)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弘誓】

具曰弘誓願。謂佛菩薩弘大之誓也。

無量壽經上曰:「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法華經普門品曰:「弘誓深如海。」

文句十下釋之曰:「弘,廣也。誓,約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

輔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

法界次第下之上:「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

【弘誓願】

弘大之誓約與志願也。如上所解。

正信偈曰:「聞信如來弘誓願,佛言廣大勝解者。」

【超世願】

阿彌陀如來之誓願也。世者普通之意。超者卓出之意,為卓越三世諸佛誓願

之大悲本願,故稱超世願。

指普遍四十八願而云,或特名攝身(攝法身也,第十二、十三、十七之三願),攝土(即攝淨土也,第三十一與三十二願)之五願。

無量壽經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同註曰:「超世流佈諸佛本願,是名超世。」

【三誓偈】

無量壽經上載法藏比丘說四十八願訖,更說偈,立三重之誓願。謂之三誓偈,又云重誓偈:「我建超世願。(中略)當雨珍妙華。」是也。

又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七願誓名號,三誓中重誓名聲超十方,故云重誓。

禮讚曰:「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正信偈曰:「重誓名聲聞十方。」

六要鈔二本曰:「六八願上重有此誓,是故此偈云重誓偈。(中略)義寂云:望三種果:一望滿願果,二望大施果,三望名聞果。依此三誓,此偈又名云三誓偈。」

又,淨家一流稱為四誓偈,蓋總三誓偈以下偈語為一誓也。

【究竟願】

願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不捨誓約】

謂阿彌陀佛誓願之約束。彌陀第十八願,以念佛往生為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即謂以他力攝取信心念佛者不捨之誓,故稱曰不捨之誓約。

【弘誓強緣】

謂阿彌陀佛廣大之誓願力,為眾生得信往生淨土者之強增上緣也。

【誓願力】

佛在因位時興大願所誓。果得之功德力,全由因位之誓願所成也。

【大願業力】

大願力與大業力也。阿彌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願為大願,積累兆載永劫之六度萬行為大業。

觀經玄義分曰:「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大願船】

彌陀之本願,渡眾生於彼岸,故譬以船。

淨土傳曰:「菩薩乘大願船,住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如是送至西方,如有往者,無不得生。」

迦才淨土論下曰:「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龍舒淨土文二引此文,言出淨土傳。

往生要集中本引此文,言出清淨覺經,而經無其文。

往生要集中本曰:「無量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乘大願船送著西方。若眾生有上大願船者,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案清淨覺經無此文,惟迦才淨土論下有之。龍舒淨土文二,引淨土傳而引此文,文少異。

教行證文類二曰:「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

【大寶海】

生無量珍寶之海。

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教行信證二曰:「歸入功德大寶海,必獲入大會眾數。」

【他力】

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為自力,佛之本願力加被力為他力。

一切諸佛為眾生雖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眾生成佛道者,為彌陀如來一佛,以是為彼佛之本願故也。

彌陀之本願曰:唯願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捨自力而信彌陀者,與此本願相應,自成往生成佛之願果也。而此信心亦為依佛之本願而發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為他力所攝取也。

淨土論中下曰:「他力為增上緣。」又曰:「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教行信證二曰:「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願力迴向】

亦曰他力迴向。

謂彌陀以本願力收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於名號內,與之於眾生也。

行信、因果,往相、還相,皆自如來清淨之願心,迴施於眾生也。

【二種迴向】

淨土門所立。

一往相迴向,以己之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同往生阿彌陀如來之安樂世界也。

二還相迴向,生彼土已,成就一切功德,願迴來生死稠林而教化一切眾生使向淨土也。見往生論註下。

【不迴向】

淨土門立二種之迴向:

一、往相迴向,願所修之功德迴向而往生淨土也。

二、還相迴向,願成佛後迴入生死教化一切眾生也。

此二種迴向為菩提心所具之通相,行者依自力勤修,為佛教通途之義。

真宗一派謂此二種迴向,於信之一念,自彌陀之方迴向行者,不須自行者之方更成迴向,故名之為不迴向。

不迴向之言,顯他力之極致也。

教行信證二曰:「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迴向之行也。」

【功德】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光明】

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

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現法。

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

探玄記三曰:「光明亦二義:一是照闇義,二是現法義。」

往生論註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佛光】

佛之光明也。

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光燄王佛】

阿彌陀佛之德名。

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燄王,三塗黑闇蒙光啟。」

無量壽經上曰:「燄王光佛。」

【二光】

一、色光,為佛身所發之光明,眼可見者。亦名身光。

二、心光,為佛心所發之光明,常照護眾生者。往生論註謂之智慧光。

六要鈔三末曰:「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體各別,只就義門,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色名心光。是念佛行相應佛心,其佛心者,慈悲為體。(中略)是故照觸稱名行人之大悲之光得心稱耳。私案:觀佛三昧所觀所見之光明等,可預身光者耶?」

選擇集決疑鈔三曰:「心光者,佛心所起光明,故名心光。論註稱智慧光,與今同也。」

【心光】

對於色光,有智慧光,非心光之稱。心光者,自佛之慈悲心所照之光明也。離平常之光明即色香,而非別有心光。

觀念法門曰:「但或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取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六要鈔五曰:「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體各別,只就義門,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色名之心光。」

【光曉】

曉者明也。光曉者如言光明。佛放智慧之光明,破一切眾生之昏闇,猶如曉天之日輪也。

讚阿彌陀佛偈曰:「有量諸相蒙光曉。」

【光觸】

為光明所照觸之意。即謂佛之光明照被,親觸行者之身也。

讚阿彌陀佛偈所謂:「蒙光觸者離有無。」

往生禮讚所謂:「蒙光觸者心不退」是也。

【攝取】

攝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攝救苦眾生也。

無量壽經上曰:「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觀無量壽經曰:「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不請之友】

謂眾生不請求,而菩薩以大悲為我之友,與我利益也。

無量壽經上曰:「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勝鬘經曰:「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

同寶窟上末曰:「四乘眾生雖有根性,樂欲未生,不能請求。菩薩照機,知其堪受,即便為說,故言不請。聞必得益,目之為友。」

【滅罪生善】

仗佛力而滅罪生善也。往生要集中本曰:「滅罪生善,共生極樂。」

【善本】

同於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又】善為菩提之本也。

法華經序品曰:「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德本。」

無量壽經下曰:「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勝鬘經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宿善】

宿世所植之善根也。往生要集下末曰:「念彼佛者,宿善內熟,今開發耳。」

【德本】

猶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華經序品曰:「於諸佛所植眾德本。」無量壽經上曰:「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義而彌陀之名號名為德本。

無量壽經上曰:「係念我國,植諸德本。」

教行信證六本曰:「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名號】

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於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此名號之目,雖通於諸佛諸菩薩,然以指彌陀之名號即南無阿彌陀佛為常。

大乘義章二十末曰:「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

法華嘉祥疏三曰:「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名義】

名者體上之名稱,義者體上之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常為義。又呼召之名目,謂之名,為名所顯之法體謂之義,依此義則名義者,與所謂名體或名法同。

然就其名與義言之,有名即於義者,有不即者。

名即於義,如呼火而出熱,諸佛之名號及陀羅尼是也,此云真言。

名不即於義,如火之名無熱之用,世間一切名字是也,此云假名。

智度論二十五曰:「問曰: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水應來。答曰: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後人因此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

肇論曰:「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

【名義不離】

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之名號及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

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陀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

往生論註下曰: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梵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中略)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定善義傳通記三曰:「光之與名,即是名義,名義具足,有不捨益。」

【名體】

呼召體者為名,為名所詮之實物為體,世間一切之事物,名不即於體,體不即於名,名體各別,是曰名體互為客。若佛菩薩之名號及真言陀羅尼等,名即於體,體即於名,是謂之名體不離。

【彌陀名號】

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之名號也。六字之名號為:「南無阿彌陀佛」。持其名號,一心不亂,得無量無邊之功德,所有罪障,亦得消滅。眞宗以名號為本尊而禮拜之。

九字之名號為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

十字之名號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Namo」mitābhāya buddhāya又,Namo」mitayus buddhāya,又作南無阿彌陀(引)佛陀(引)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歸命於無量壽覺及無量光覺也。淨土門稱之為六字名號。

涅槃經疏二曰:「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

嘉祥法華經義疏四曰:「南無者,歸命也,救我也。」

歸命者,眾生一心仰賴阿彌陀佛,即眾生之信心也。

無量壽覺或無量光覺者,佛助一切眾生行體成就也。蓋眾生之信心與阿彌陀佛助眾生之行體,皆具足於此六字內,此謂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也。

善導觀經疏一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彌陀之名號,特由之而成就機法一體•願行具足之深義也。

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

稱為九字名號,表阿彌陀佛光德之名號也。總由無量壽經所說之十二光,別由難思•無稱之二光,而立不可思議光之名。謂歸命於思慮言說到底不可及之光明(智慧)之如來也。「南無不可思議光」之語,出於曇鸞之讚阿彌陀佛偈。

【不可思議光如來】

阿彌陀如來之德號也。取無量壽經十二光佛中難思•無稱之二種,而立不可思議光佛之名。

鸞師之讚彌陀偈曰:「南無不可思議光,一心歸命稽首禮。」是立名之初也。

寶積經如來會上所列十四光中有不可思議之名,但此為唐代之譯,則讚彌陀偈以後之事也。

教行信證五曰:「謹按真佛土者,佛者則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

【盡十方】

盡十方之法界而無餘也。

【無礙光如來】

經云無礙光佛,論云無礙光如來。阿彌陀如來十二異名之一。

往生論願生偈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願行具足】

具足願與行之意。

善導觀經疏一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中略)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果上名號】

與因位願行相應而為證得果上之如來時,以其功德成就之名號也。

【果名】

積萬行之結果名號,謂一切諸佛之名號也。

西方要訣曰:「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

【果號】

成正覺後之佛名。是為於因位積功德之結果名號,故曰果。

彌陀經元照疏曰:「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名號不思議】

彌陀之名號,為惡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謂之名號不思議。

【無生清淨寶珠名號】

阿彌陀之名號,以法藏菩薩之無生智所成,故為無生即生之法性中道也。

往生論註下曰:「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

又曰:「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

【破闇滿願】

阿彌陀佛名號之功德,能破眾生無明之闇,使成佛之志願滿足也。

往生論下曰:「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行信不離】

在於真宗,南無阿彌陀佛者,本願之行;深信名號之緣由者,行者之信也。於信之上,自具如來之願行,故離南無阿彌陀佛之行而無信,離信而無行。

【機法一體】

為日本淨土宗西山派及真宗之用語,根據善導觀經疏玄義分之‘六字釋’而來。機為眾生,或眾生對佛之信心;

法為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救度眾生之佛力。意指眾生之機与彌陀之教一體不二。

真宗主張,佛欲救度眾生之慈悲心,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顯現之,眾生於其名號即已成就信心;因此信心與佛力於名號成為一體,故稱機法一體。又當其名號轉為眾生之信心時,眾生之凡心与佛心成為一體,此種情形特稱為佛凡一體。[安心決定鈔卷本、願願钞、漢光類聚卷一、觀經定善義秘鈔卷四]

【光明名號因緣】

阿彌陀佛以光明與名號之因與緣,普救眾生。眾生得往生彌陀之報土者,由於與以名號之因。其所以得名號之因者,由於名之計量。

名號為能生之因,如父。

光明為所生之緣,如母。

名號與光明,乃眾生往生淨土之他力因緣也。

信心為內因,故光明與名號為外緣。又信心為眾生心內所發之涅槃真因,而光明名號,乃自如來使外計量而起信心之因緣也。

【聞光力】

聞光明之力也。聞阿彌陀如來智慧之光明,有超世希有之大願,攝取不捨之威神力而信之。即信彌陀之救濟也。

【信心】

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也。

此有迷信正信,解信仰信,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別。

【大信】

信佛而不疑,謂為信。

信心之功德廣大,故曰大。又此信心即為佛心,故曰大。

教行信證二曰:「謹案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

同三本曰:「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中略)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

【信海】

信心之實德,廣大無邊,故譬之海。

教行信證三本曰:「真如一實之信海。」

【大信心海】

信心之功德廣大,故譬之於海。

教行信證六本曰:「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信心為本】

淨土真宗之綱目,分為真俗二諦,即世出世二門。

俗諦以王法為本,真諦以信心為本。

蓋真宗之意,以為眾生往生彌陀之淨土,非由稱名之功德,乃由信大悲之佛之願力也。

【信心正因】

宗又於前條真諦門中分為二,謂之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二種信】

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毘目佉Abhimukh,自明見理,心無疑慮也。

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捨攞駄Śraddhā,是依人而信其言也。

大日經疏三曰:

「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佉,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

下言深信者,梵音捨攞駄,是依事依人之信。如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誑故,即便諦受依行,亦名為信。」

【又】有自力他力之二信。自發之信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發之信為他力信。

此中五根中之信根,就正信而言,是佛徒通途之信心也。

又淨土真宗之信,就他力信而言,是一宗特殊之信心也。

【二種深信】

二種深信,淨土宗教義,即“信機”与“信法”。

善導《觀經散善義》: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前者為機深信,故稱“信機”;

后者為法深信,故稱“信法”。

淨土真宗認為,此二種深信實為一體之兩面,信仰佛之本願即是深信自己之罪障,均為他力信心之相。

【二河白道】

以水火二河,喻眾生之貪瞋;以中間之白道,喻清淨願往生心。

觀經散善義曰:「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云云。」

智度論三十七曰:「河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

【世間難信捷徑】

他力之信心,為惡人凡夫速遂成佛不思議之法,易往之捷道,故曰捷徑。然於世間得信,難中至難,故曰世間難信。

【疑蓋無雜】

真實之信心,無疑心間雜之意。疑為五蓋之一,障無漏之五蘊,故曰疑蓋。

教行信證信卷曰:「明知: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審驗宣忠之心,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大悲迴向之心故,疑蓋無雜。

今按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假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

信樂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心歡喜】

信心之體,必有歡喜之相。因而約信心歡喜之四字歸於信樂之二字,約信樂之二字歸於信之一字,是淨土真宗之法門,悉歸於信之一字。猶如天台之法門悉歸於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門悉歸於阿之一字也。

【信樂】

信順所聞之法而愛樂之,即信心歡喜也。

淨土真宗以彌陀十八願有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其至心與欲生心之二,攝於信樂之一,此謂之一心,又云一念。

蓋信喜心誠,即為至心,其心即為欲生淨土之欲生心也。

教行信證信卷曰:「私窺三心字訓:三即合一。其意何者?

至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

心者即是種也,實也。

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中略)驗也,宣也,忠也。

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

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

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

明知:

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中略)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中略)故疑蓋無雜也。

今案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偽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

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

【一心】

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

止觀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更不餘緣。」

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利他一心】

利他者,他力之意也。淨土論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開會一心,則為無量壽經之至心,信樂,欲生三心。

此對於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自力之三心,而謂為利他之三心。

一心三心,於行者之信上非有相異。三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樂,後欲生,歸命之剎那,不外乎一念。三心不可拘泥字義觀之。

【一念】

其說有二:

(一)極短促之時刻也。

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極促也。」

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

觀無量壽經曰:「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然其時限,諸說不同。

仁王般若經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往生論註上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

翻譯名義集五,謂「剎那,毘曇翻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與一剎那解為同義也。

(二)思念對境一次也。其義亦多。如天台,以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淨土門諸派,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隨而一念之解,其說不一。

親鸞聖人以聞名信喜之心,名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謂「一念云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為一心。」是也。

【三心】

一、至誠心,真實願淨土之心。

二、深心,深願淨土之心。

三、迴向發願心,迴向所修之功德,願求往生淨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