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為一夕之名利所縛,實是愚中之愚

源信和尚于朱雀天皇天慶五年(西紀九四二年,佛滅一千四百二十七年),生於當麻鄉。父是卜部正親,母為清原氏,幼即聰穎,風姿秀徹,頗受雙親寵愛。但是,七歲時喪父。有日,叡山來一僧,感其奇才,勸令入慈惠僧正門下。十三歲時受戒,其後閱藏五次。

據傳于村上天皇天曆十年,十五歲時,奉勅為法華八講的講師,機辯如泉湧,震撼宮中。

其時,將帝所贈與的布帛,轉送母處,不意反招來母親一頓嚴厲的訓誡。因斬斷名利之念,專求出離的要法。

當時其母寫給源信和尚的信函,至今仍流傳於世:


自汝登山後,朝朝暮暮皆因思念汝而心碎,然竊喜汝為尊貴之修道者。

不意汝竟結交今上,晉位昇官,衣色換紫甲青甲,為皇上講讀經法,獵獲供養。

母慚汝為名聞利養之聖也!

唯望汝命限之年,身居樹下石上,草衣木食,撿柴拾葉,專意解脫後生。勿再結交達官顯貴,受封官位品階,獲賜各色袈裟衣物,標榜出眾。

為名聞說教,為利養受施,此皆非出世行止,唯成輪回身。

應思優曇花之佛教,難遇今得遇,當求後世之解脫。

最可哀者,為一夕之名利所縛,實是愚中之愚。為同迷執於夢世中者所讚譽,名聲周知,有何用乎?

願今後致力於悟道,揚名佛前。

不知佛法之賢人,尚知拒王命隱居首陽山,何況汝乃剃髮染衣之身,捨身入山修道之人,為何還縛於勅語,出入於男女雜居之處?

又汝將所得之賞物轉送呈吾,是何心耶?

已聞有如法修行人,為供養所動,而墮地獄,受火燒之苦。汝講《稱讚淨土經》所得之供養,轉贈無知愚婦,不知汝何心也?

非救拔老母往生淨土,反牽老母墮三途,汝此心意實愚癡至極,令人不忍聞。

念及此,原物歸還法師。 

母筆 致源信法師


此書函千年已來,令行者正襟危坐,這是傳於後世的僧都母親的書信。雖說是無戒名字的比丘僧,對唯狂奔于名利,汲汲於醜陋諍論中的我們而言,這不異是頂門的一針。

——恭錄自 桂利劔老師《正信偈講話》「源信和尚章」

3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臨終的人,和一般狀態的人,心態是不一樣的。一般狀態的人心不專一,常會夾雜不急之事,有所分心(間斷)。臨終人的心態叫「無間心」、「無後心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同體一如的意思。 在佛眼所見的大宇宙的實相,萬物一體,有生命與無生命一體,物與心一體,佛與衆生一體,我們內心的煩惱與菩提覺性也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三帖和讚》,是親鸞聖人晚年,為使真宗之根本教義易知易曉、便於傳布,遂製作歌讚,包括《淨土和讚》、《高僧和讚》與《正像末和讚》三部,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