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HK Horai

瑞劔老師評「大乘非佛說」


現在科學進歩,南傳佛教(錫蘭、緬甸等的佛教——小乘佛教)和北傳佛教(中國、日本、西藏等的大乘佛教)交流日盛,歴史的研究雖亦有日益進歩的趨勢,然而,以爲只有南傳佛教的相傳才是重要,而斷定大乘非佛説,否定淨土的學者也為數不少。他們是不知大乘的真味,不信聖者的三昧海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徒。

歴史除了世界史之外,亦有三昧相傳的歴史。

沒有想到靈性世界的人們,單只循著顯於表面的宗教文化的遺跡,不信「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的莊嚴相即是第一義諦)(《論註》曰:「第一義諦者,佛之因縁法也」),漫然附和雷同大乘非佛説論者(無知地贊同),誇示自己是新知識人。

他們僅看到含蓄於三藏(小乘佛教的經、律、論)中的大乘思想,即以為那是大乘的淵源。歐美的學者亦是其類,故他們稱大乘作「發展佛教」。

從大乘教典成立史上來説,即使大乘不是釋尊直説的速記録(大乘非釋尊的弟子直接聽釋尊金口所宣說記錄的內容,是後人編集而成的。),但這並不成為大乘非佛説的唯一根據。依大乘教,如實修行的話,必能到其証果(或完全地、或部分地)。天台説的「教觀一如」即是指此(智者大師入無量義處三昧,實証了《法華經》的真理)。

天親菩薩一開始也是大乘非佛説論者,然轉向大乘後,即非非佛説論者一事是明確。依大乘教典修行的話,如之能得証果,這是古之聖者所實証的。慕高祖的高風者,不可漫然主張大乘非佛説。

於明治初期,率先唱導大乘非佛説的是村上專精博士。爾後博士不斷地研究、思索、信仰體驗,至七十四歳的老境,在最後的大作《我觀真宗》,自行想起往昔唱導大乘非佛説之夢,曰:「於我國最初唱導大乘非佛説是我輩也。值俗學滔滔論大乘非佛説之時,於彼等的最後唱導非大乘非佛説者亦是我輩也,奇哉。」(取意)。今日的學者可三思。

大乘佛説、非佛説論,不可離聖者的三昧海論之。不論如何,馬鳴、龍樹、無著、天親等諸大師信奉大乘是佛説的事實,亦可以作吾等的模範。

——錄自《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




「三昧」,指坐禪或禪定。佛入「三昧」後而說在三昧中體悟到的絕對真理,是經常的事,這就是「經」。故「經」由三昧顯現,三昧是無言的「經」。佛教,和哲學、其他宗教不同之點,是由「三昧」與法界的大真理一如,如真理說真理(如實相說實相),這和凡夫用頭腦思攷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如來的「三昧」和「三昧力」,不可思議!智慧、慈悲、本願,皆由三昧湧出。

「三昧」有多種。在華嚴,三昧的統一叫做「海印三昧」。在法華,則講「法華三昧」或是「無量義處三昧」。在《大無量壽經》,則說「大寂定」,又叫做「彌陀三昧」,「彌陀三昧」方是「王三昧」。

想做聖道門的學問,「三昧」的研究最重要,也是根本。研究到知道「佛」和「三昧」是一體不二。於大經,釋尊的「彌陀三昧」即是彌陀教。在天台,以「三昧力」(觀)看到的真理,和佛經裏說的真理完全一致的的體驗,叫做「教觀一如」。在《起信論》,「真如三昧」的完成(真的無念)即叫做「妙覺(佛)位」。



佛教的教典雖是在釋尊滅後數百年後才問世,經典的結集者,各個都是已修得三昧,證得神通力的聖者。釋尊的覺證是由三昧傳給三昧,其真實性已被證實,此即言「三昧相傳的歷史」。特別是到了大乘佛教,被尊稱爲祖師的大德們,皆是修得三昧,於三昧中與釋尊相見,而將之詮釋於言說,示現於文字,故言此是佛說並無任何不如法。此即釋尊覺證的展開。——摘錄《教行信證口傳鈔》(瑞劔老師口傳·瑞默恩師筆錄)

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