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同朋本願力2019-12-06
覺心:
南無阿彌陀佛
在一般佛教來講常聽到發菩提心,但在淨土真宗,聽到的是信心,一心。
老師方面,在自己記憶中也未有印象,請蒙光師分享。
蒙光:
菩提,即覺悟,道。
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發菩提心,則不能成佛,因果不相應故。
佛法次第,是安心、起行、作業,安心即發菩提心。
解脫修行分聖道、淨土二門,所發菩提心相狀亦有自力、他力之別。
聖道菩提心,以自心發清淨心,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由此起六度萬行,欲於今生或後世得解脫果。
淨土門之菩提心,則以頂戴佛果成就之大菩提、他力回向功德爲心,以往生真實報土。
法門分聖道、淨土二門,菩提心亦隨之有自力、他力之別。但淨土三經之一的《觀經》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則有隱彰二義。其文面如聖道門發自力菩提心,爲接引自力行者,令入淨土之教。其隱義,則於淨土門,若不依如來清淨真實功德,凡夫不得往生清淨報土。故菩提心於淨土門,唯是一他力信心。
善導大師回向文中:“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發清淨信心,往生安樂國,是往相回向;往生淨土成佛後回入娑婆,是還相回向。
此往還二回向成就,爲本願力回向,是淨土門自利利他圓滿之大正覺。
依本願力回向,聖道門菩提心所求之證果,即“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亦於此得大滿足。
於佛教法中,趣入佛果之道有聖道、淨土之二門,所發菩提心有二相;於證果的世界,聖道、淨土不二,同一佛道,同一佛心。
佛真:
@蒙光 感恩老师
从答问中越来越感受到法法无碍的真实,自身被活生生的法不断在激活,信心、力量不断生起,慈亲心的真实愈发亲切
覺心:
@感恩蒙光師分享。以前聽起來還是文字慨念。「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往還二回向成就。是本願力回向。自利利他圓滿大正覺。感恩
一心一向:
问:何谓菩提心?
瑞默老师:「菩提心」看起来才三个字,没有什么,然其内涵是「求其菩提之心」,是「愿作佛心」与「愿度众生心」,即不单单「自利」,还要「利他」,是一体两面的,不是自己求解脱而已,还要让众生「共成佛,共得解脱」。
「愿作佛心」是智慧圆满,即「悟」,一定会起大慈悲,即「愿度众生心」。什么是佛道?是当智慧圆满,一定会生大慈悲心出来。如修行还没起慈悲心时,表示自己佛道尚未圆满。
具足「菩提心」者,名为菩萨摩诃萨,故佛法者必具「菩提心」。
只要是佛教徒,无论是禅、真言、华严、天台等宗派都会讲「大菩提心」;对真正念佛者而言,「菩提心」就是「大信心」,也就是「念佛心」,「正信」就是「菩提心」。
「大信心」与「念佛心」的本质为何?是「无我大悲」即「佛心」,是「他力大菩提心」,与圣道门的「大菩提心」内涵是一样的。
「佛心」是佛陀证悟的世界,即「真如法性」,是「空」的世界,是无心、无我的世界。无心是佛智圆满,无我是慈悲圆满,故佛心是「悲智圆满」。
「真如法性」不是死的名相,而是「天地宇宙的大真理、大生命」,是活的、有生命的,具「平等性」与「普遍性」,这是对何而言?是对众生。
因为众生是我执、分别的存在,即三毒烦恼具足,而造罪,由苦入苦,佛大悲不舍弃众生而平等普遍地救度众生。
又佛眼视众生,众生都在佛心里,这是「一体性」,人证悟成佛是自觉、自利圆满,一定会流露出「大悲心」的力量,流向「分别我执」的众生,展开救度的大活动。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天地宇宙的大真理、大生命,是常住不变的,即「无量寿」;佛觉证的智慧超越时空,是「无量光」,如此法理与人格一体的佛就是阿弥陀佛。
末法众生虽是迷执、分别,但透过听闻佛法能转迷而成悟,入到「佛智的世界」。
「法」即「道」,从何而来?是从「真如法性」的世界来示现的「佛陀之教说」。
我们闻到佛陀说的「法」、「道」,就会发心去「修行」,而证「菩提」,入「涅槃」的世界,即「宇宙大真理」的世界,这就是「向上之道」,也是「成佛之道」,这是圣道的佛法。
发「菩提心」是发心,是入门,之后要修「菩提行」是修行,「菩提行」圆满是涅槃。
发「菩提心」较易,然修「菩提行」要断除三毒烦恼不容易,因要修戒定慧成就,这是一般圣道的修行。
然认真修持「向上之道」者,会愈修愈发现三毒烦恼的事实无法断而退转,退失菩提心。
为了不忍众生退转,净土法门是「真如法性」,是真理,即「无量寿、无量光」的世界,会进入我们有分别我执、三毒烦恼的凡夫心中,开启救济的「向下之道」。这是由佛回向给我们的,这是净土法门与圣道门的不同处。
故净土法门是「真如法性」即佛证的世界,佛智悲愍众生,将「佛号」进入我们三毒烦恼心中,我们领受到「佛的悲心」后,我们三毒烦恼心中自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出来,而被佛带到佛的世界,这就是「向下的大道」,也就是「大信心」。这不是凡夫的信心,而是「佛心」,故名「大信心」,即「大菩提心」,即「等如来」。
何谓本愿?本愿就是阿弥陀佛保证要把「弥陀的大菩提心」给我们。所以念佛者要常反问自己有没有领受到「弥陀的大菩提心」?这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问题哦!
以上所讲或许大家会觉得难懂,总归一句:「阿弥陀佛是为了我而出现的佛」,心中有此心念,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大菩提心」。
阿弥陀佛是谁的阿弥陀佛?是「我的阿弥陀佛」!而不是「我们的阿弥陀佛」。何以故?因为人的独占性很强,如果不是自己独占不会满足。
比如我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六岁时走失,找回来之后经过医生判断,结果发现原来是因为老二出生,自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觉得失宠而出走。
我的大哥也一样,当妹妹出生时有人问他:「你妈妈在哪里?」他回答:「我妈妈死了。」对方很惊讶:「你妈妈不是住院吗?」他就回答:「那是妹妹的妈妈。」
一样地,我们念佛人面对阿弥陀佛时,如果不是「我的阿弥陀佛」是不会满足的,是还没有真正领受到「阿弥陀佛的大菩提心」。
法师:上次老师来时答应送大家这张图,内容是「大萝卜被鼠咬,不吭声」。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萝卜是谁?是阿弥陀佛!小老鼠是谁?是自己!小老鼠咬大萝卜生命才得以茁壮。
老师将阿弥陀佛的心在右旁题上:
「如来为一切,常作慈父母,当知诸众生,皆是如来子。」《涅槃经》
「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故我归命礼,极大慈悲母。」《往生要集》
大家注意「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一文,可见阿弥陀佛很了解众生独占性很强,如果不是「独生子」不会满足,故视众生「平等如一子」。
老师将此图——「大萝卜被鼠咬不吭声」的意义题于左边:
「父母为其子,削己身养育之,以此为父母之使命而不居功,如大萝卜被鼠啃食,舍身养之,鼠渐茁壮,己渐消烬。」
如来是无心之大智、无我之大慈悲、度而无所度
「无盖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凝结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威哉!大哉!尊哉!南无阿弥陀佛!
「如来为一切,常作慈父母」是指阿弥陀佛为一切众生,常作慈父母,故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孩子。
接下来看《往生要集》:「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故我归命礼,极大慈悲母」,其中「平等如一子」的「一子」(按:意即「独子」)很重要哦!众生占有欲很强,如果不是「我的妈妈」会不平衡,连与弟弟妹妹都不分享,所以「平等如一子」,可见佛很了解凡夫性,一针见血,只是我们不了解自己而已。
右边是佛经与大德的法语,老师把「大萝卜被鼠咬不吭声」的意义写于左边:比喻为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削自己的身来养育孩子,以之为父母的使命而且不居功,任劳任怨来养育孩子,这就好像大萝卜被老鼠啃食,舍身养老鼠,老鼠摄取大萝卜的营养日渐长大,而己渐消烬。大萝卜一天一天被啃光了,这是「无我」地奉献,所以阿弥陀佛是「无心之大智,无我之大慈悲」。也就是说,佛的智慧慈悲是「无我、无心」的。
「度而无所度」,即虽度化一切众生,然没有执着在度化一切众生,故言「度而无所度」,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无盖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今晚所讲的「真如法性」、「宇宙的大真理、大生命」,这也就是「无盖大悲」,即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没有盖子的;「无缘大慈」即无论与自己有缘无缘都平等救度之;「同体大悲」也是普遍性、平等性。
佛的悲心凝结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本愿」,即《无量寿经》中的第十八愿。
当知道阿弥陀佛的悲心是这么样地伟大时,唯有:威哉!大哉!尊哉!对阿弥陀佛只有五体投地,无话可说了。所以有的只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而已!
这就是老师此次与我们结缘的南无阿弥陀佛。
(大众:南无阿弥陀佛………)
老师:所以我们都是老鼠。哈哈!!
为何比喻为老鼠?因为我们都在啃食「阿弥陀佛的生命」。
娑婆世界很苦,业障很多,我们之所以能面对它,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阿弥陀佛的力量。故比喻为「老鼠以大萝卜为食,生命而得以成长」。
我们这只老鼠从无始以来就在啃阿弥陀佛了,但是虽然啃阿弥陀佛还不觉得在啃阿弥陀佛,故流转到现在、流转到今天。
你问的「菩提心」,用术语来讲,就是黑板所写,用较浅显的话来讲是:「阿弥陀佛是我的阿弥陀佛,我是阿弥陀佛的孩子」。
我们人是感情的动物,临终时,道理是行不通的,就如孩子,当妈妈一出现,孩子一声「妈妈!」就够了、就心安了。
我们念佛人如有「阿弥陀佛是我的阿弥陀佛」的心出来时,就是得到「大菩提心」了。有这个就够了,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这样的「大菩提心」才是活的,不是理论、概念化、死的。
般若:
關係“菩提心”蒙光師在《大系》里也有分享,聖道門講發“菩提心”,然我們真宗而言,“菩提心”即是佛心,信心。一切都是佛的迴向!
蒙光:
《大藏經》中有釋尊的人格(點擊鏈接)
菩提心通於一切大乘佛教,其內涵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在真宗,就是“自信教人信”。
上求佛道是“自信”,下化眾生是“教人信”。用詞不一樣,但道理是相通的。
真宗一般少用“菩提心”,而講“信心”,真宗的“菩提心”就是“信心”,因為凡夫能頂戴受用的就是“信心”,“信心”中具足了自利利他的功德。
成就菩提爲衆生
”菩提“,乃”覺證“的境地,又名”涅槃“。菩提是Bodhi,意為智、覺、道,此是法界體性即絕對的真理以人格出現的境地。
聖道門的修道者,透過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努力精進想要證入佛果。對凡夫而言,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
曇鸞大師在《論注》一書中,解釋“菩提”為“無染清淨處”,此意謂法藏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得安穩,故成就了此世界。
菩薩非為自身的享樂而成就此“清淨處”,大慈悲心乃為一切眾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無染清淨心”,又名“安清淨心”,又名“樂清淨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薩為眾生成就菩提的同時,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時。
——瑞劔老師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這兩天沒在電腦前,打字不便,但一直都關注群上的法談。很感恩同朋們積極參與,分享師教法雨,令我們得以重溫慈悲的教化,溫故而知新。
感恩@覺心 師的提問,借機整理了一下對“菩提心”的理解。
感恩@一心一向 同朋分享的師教,不論聽聞多少回,都如初聞般新鮮有力,這才是真正活的佛法、大說法!
這些開示文字原來都有發在“大悲願船”公號上,可惜現在已經打不開了。同朋的分享,也提醒了我要盡快將師教再整理發布出來。
由此我也想到,如果有同朋發心在師教及法雷叢書,與我們的法談內容中,做一些專題(如菩提心,一念信心,念佛與信心,不來迎等等)整理和分享,也會是對大衆很殊勝的法供養。因爲老師的一場法座,往往涉及的主題會有多個,如果能就某個主題來做一些整理,能令老師的教法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獲得在義理上相互參照印證的義趣,這真是很值得嚐試的工作。
佛真:
做专题整理和分享,非常欢喜老师的这个提议和所做的示范,这首先也是自己深入法义的需要,自己平时闻法过程中遇到一个议题总想有一个多方面的资料汇通来领悟,效果就很不一样,正好今天在老师的鼓励下日后尝试着来做,同朋们若都动起来,效果一定很棒!
其实也不用太刻意,就是在闻法过程中遇到一个专题,自己自然就有整理汇总的需要,在整理受益的同时分享出来就很好。
蒙光:
對,就是這個意思。這樣自學研究都比較有方向,整理出的成果,於己於人也都有利益。
佛真:
感恩有老师的推动
覺心:
「和讃」
信心即是一心也,
一心即是金剛心,
金剛心是菩提心,
斯心即是他力也。
感恩如來慈悲所作為我一人也。南無阿彌陀佛。
覺心:
@蒙光,一心一向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由其道場寺院時常聽到"菩薩摩訶薩字眼出來,由其在靈台山早晚課一定聽到。但自己耳朶任由略過。直到前幾天看到同朋解釋"菩提心名為菩薩摩訶薩”才生起疑問。
感恩蒙光師詳細地解荅。並讓自己深深地體會到,聞法並不是我等用自己力量接近而聽聞如來之教法。而是當下被阿彌陀佛呼喚而聞。
愧謝
南無阿彌陀佛。
蒙光:
@覺心
菩薩:菩提薩埵。
菩提:覺悟。
薩:薩埵,即有情。
摩訶薩:摩訶薩埵。
摩訶:大。
摩訶薩埵 梵Mahāsattva。舊譯曰大心,又曰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眾生,即菩薩之通稱也。智度論五曰:「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為摩訶薩埵。」同四十五曰:「摩訶秦言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法華嘉祥疏二曰:「摩訶薩埵者,摩訶言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言眾生,則大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薩埵有情義。」
發菩提心即名菩薩摩訶薩。在淨土,則信心念佛人皆住不退轉,為必定(往生成佛)菩薩,與次生成佛的彌勒菩薩同格。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