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namoamitabuddha本願力Today
真正的守護
我們以凡夫之身列位於淨土,這即是今日所謂的「往生一定之身」,這即是《教行信證》「信」的世界,以此趣入,趣入的資格今現在受著,「現生正定聚」。
這是最高的利益,淨土真宗最高的現世利益即此。
這是真正的真宗的「平安符」!
真宗的平安符是「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於水火之難」,第十八願的精神善導大師用這句話表達出來。善導大師在二河譬中,用此文教示我們第十八願的精神所在。
此文中,最重要的是這個「護」字,這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的精神。此字中含藏著「至心·信樂·欲生」,含藏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發現此者,是我們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此字顯自己的生死。聖人說:「護之言,顯阿彌陀佛果成之正意也,亦形攝取不捨之貌也,則是現生護念也」。「護」,此世彼世皆被守護,被徹底守護的話,無話可說,不是嗎。這個「護」字在顯「徹底的守護」,不論早上或晚上,不論生或死,皆在守護中,這就是現生成就。
「不論生或死,皆在守護中」,有這種信念,即使墮地獄,也是與佛同在,也會有這種信念出來,這就是治定往生一定的世界。有這種信念的人,即使去地獄,也是與阿彌陀佛同在。
「與佛同在的話,即使是地獄,那就去吧」。
即使是在地獄,也在被守護中的話,那麽在此世,就沒有什麽好恐懼的了。
如此守護我們的如來的力量、功德、慈悲令人感戴、感恩,就是如此地被攝化、被照育。是佛的力量爲我的力量,生也好、死也好皆在彌陀守護中,心大安堵,無有恐懼。有這種被彌陀守護的信念,這就是淨土真宗的「聞法」,同時這也是一代聞法最難的地方。
蒙受此彌陀的功德,主客是誰呀?不是別人哦,是被如來稱爲「汝」的人,就是這個「我」。「汝之言,行者也」,這是真的行者、信的行者,「斯則名必定菩薩」,這是即時入必定的菩薩。我被喚作「汝」,如來喚我作「汝」,「汝一心正念直來」的「汝」自己不去承當的話,「汝」又有何益。
當你發自內心感受到如來喚我作「汝」的時候,這個「汝」才是真正有生命的,也才真正聽到「汝正念直來」的呼喚聲啊。聽到「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呼喚聲時,當下就是「必定的菩薩」了,這就是真正的信心行者、念佛行者。
親鸞聖人在《愚禿鈔》中如是說(《愚禿鈔》又叫《二卷鈔》),《愚禿鈔》曰:「『汝』言行者也,斯則名必定菩薩」。
聽不到「汝」是汝的人,就不知道自己被守護著,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是如何珍貴、如何可貴,也不知道自己是阿彌陀佛的孩子,都變成是事不關己的「話」。
把這個事實、宗教若變成話來聽的話,即使聽一百年也沒有用。宗教是自己和佛相對,在和佛相對時,自己的名字被呼喚了,被呼喚「汝」的話,只有低頭道「是」的份。
《涅槃經》「梵行品」提到,阿闍世王在釋尊涅槃前,在自苦中,受耆婆之勸,到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去見佛陀。阿闍世王因爲殺父,自知必墮地獄受折磨而痛苦。雖然阿闍世王的大臣皆勸阿闍世王說,世間沒有地獄,何來地獄苦,但是阿闍世王說:「我現在已深受其苦,我殺父是事實,殺父之罪必墮地獄。我在兒時,已聽過這樣的教法,不論你們怎麽勸說,我絕不相信沒有地獄。必墮地獄的前兆(身瘡)已遍長在我身」。
耆婆聞言:「大王說的好,您說的話沒有錯,能救您的只有佛陀,佛陀不久就要涅槃了,趕快去見佛陀吧」。
彼時,阿闍世王說:「汝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阿鼻地獄,冀汝捉持,不令我墮,何以故,吾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
阿闍世王怕生入地獄,故要求耆婆同乘一象。因爲耆婆是信者,不會活生生的掉入地獄。
佛陀早已知道並等著阿闍世王來,「爾時,釋尊出八種聲,告言大王。時阿闍世王左右顧視,此大衆中,誰爲大王,想:我即罪逆,又無福德,如來不應稱爲大王。爾時,如來即復喚言:阿闍世大王」。
阿闍世王因爲以前曾受提婆達多的唆使,敵視佛陀,傷害過佛陀,一直良心不安,無顔直撲佛陀座前。所以當佛陀喚言:「大王,來得好」時,阿闍世王左顧右盼,心生慚愧,隱蔽身形,不敢相信佛陀是在呼喚自己。
當他心中半信半疑時,佛陀復再重喚:「大王喲」,直指阿闍世大王,當下阿闍世大王忘我的直撲佛陀座前,說:「如來實是真能救我的無上大師,今在佛前懺悔」。
親鸞聖人頂戴《涅槃經》的此文為「『汝』言行者也,斯則名必定菩薩」,在此《涅槃經》和《愚禿鈔》二而為一。自己被呼喚時,「啊,在叫我!」,這當下是「能所不二」,叫我的人和被叫的自己是一體的。「佛心」和「凡心」一體。
宗教的世界就是如此,所以親鸞聖人頂戴阿彌陀佛十八願的呼喚,原來這「汝」指的就是「我自身」。頂戴是「被呼喚著的我」時,這人即是「入正定聚」的人。這就是所謂的「信」,《教行信證》的「信」。
所以說「我相信」、「我獲信了」、「我有信心的體驗」等等,不是那樣的信心。即使沒有使用信心的字眼,從阿彌陀佛來的「慈悲的呼喚聲」,
「被南無阿彌陀佛真實的呼喚聲呼喚的原來就是我呀」。
「是爲我一人而有的本願名號的呼喚呀」,這就是真宗。
——恭錄自 瑞默老師《大系》講錄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