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一心一向

Original瑞默老師本願力Yesterday

學法如果只是執著於法門的話,會走錯路。必須要依止宗教的人格者。

執持恭敬心,應稱彌陀名。

內心懷有恭敬之心。正行,就是懷有恭敬之心。沒有恭敬心的念佛,都是空念佛。模仿正行,就是雜行。真正念佛的人,是一心一向。見到阿彌陀佛是“南無阿彌陀佛”,見到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真正的念佛,不看外相,看他的內心。學佛的人要搞清楚自己有多大能耐,還有,要聽誰的話。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參考其他經論來研究淨土教,這種心太自不量力了。十回向滿的天親菩薩尚且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願生安樂國”。我們凡夫卻以為自己能研究經教體得佛心,這是自不量力。

祖師說:相信人的信,讓我們得到更大的信。——信人的信,指對善知識的信心。

凡夫的我們要模仿,應該模仿誰呢?真正值得我們模仿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你用八十年、一生的時間去尋找,值得你模仿、依止的人是誰?如果你一生都沒有找到值得你模仿、依止的人,你這一生是白來了。

一個人,如果沒有遇到一位得道者,依止一位有道者,都是以自己的想法去解釋經論,這種人是慢心很重的人。一生中有真正遇到一位得道者,一位善知識,才知道低頭。

一千萬人中,或許有一人能夠依止到一位得道者。這是在日本。在日本,真宗宗門裏有人說:真正的真宗門徒,有一個人嗎?可見要找一個真正的門徒很難,要理解真宗的教法,很難。

在宇宙間,真正悟到天地宇宙真理的,也唯有佛陀一人而已。佛以外,都是虛假邪偽。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佛語?因為他是佛陀。佛陀是與真理合一的人,是一位得道者。我們南無釋迦牟尼佛,皈依釋迦牟尼佛。而皈依釋迦牟尼佛,就會皈依釋迦牟尼佛的本佛——阿彌陀佛。要以一生的時間,來皈依阿彌陀佛。

法然上人來此娑婆世界,是第三回。他前生在中國,是善導大師,再前生,在印度是舍利弗。

上人往生時留下法語:此次往生已是第三回,這一次才讓念佛法門在日本生根。法然上人門下弟子眾多,但真正能夠體得上人精神的弟子不多。所以說真理很難。因為凡夫都會以自己計量的心來聽佛法,詮釋佛法。

大經中說: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我們要問,真正“慧眼見真,能度彼岸”的人是誰呢?要在這個地球上找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的人,很難。歷史上,在中國是善導大師,在日本是法然上人。

不要把自己計度的心拿出來,只是蒙受良人(善知識)的教導,就不會走錯路。能夠棒喝,破我們的“我見”的人,只有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很難遇到。

讚美我們的人有,要真正找一個能幫我們的人沒有。真正遇到一個能幫我們的人,我們又不堪一擊,一打就跑了。真正的求道者,被棒喝能夠心生感謝,這才是真正的求道者。

求道者被棒喝而成道的,是黃檗禪師和臨濟禪師。臨濟禪師遇到黃檗禪師,連續被打三十棒,被打到第三次時,臨濟禪師也受不了,跑了。但因為前面已經有了老師的棒喝,所以因緣成熟時,臨濟禪師就開悟了。他開悟後,就回來接黃檗禪師的法。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成為美談。

能夠棒喝天下人的善知識,是非常難得稀有的。能夠遇到一個真正罵自己的人,很難得。被罵還能起歡喜心的人,很難得。被罵還能道謝的人,這樣的人是了不起的人。被打還能夠感謝,這樣的人是真正知恩的人。

老師講正行:學本願的人,第一,是拜讀聖教。專修淨土的人,在家中讀誦,就讀誦三部經。不要誦三部經以外的經典,如《心經》。《心經》是為了方便引入淨土教的經典。阿彌陀佛好不容易發下四十八願要度眾生,而我們還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還不放心,不要回過頭去誦《心經》。

法然上人三次來娑婆,就是為了說念佛法門。上人前世在中國為善導大師,他教導五正行的讀誦正行,沒有叫我們拜讀《心經》。

為了講稱名正定業,而講了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的助業。因為稱名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很多人以為這樣效力不夠,所以凡夫的心會朝其他四個助業的方向發展,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壯觀。雖然看起來如此,但我們凡夫因此很容易落入陷阱中去。不要小看“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真正如實稱名,就具足讚歎。稱名即稱德,稱一聲佛名,即具足了佛的功德。沒有比讚歎佛德的功德更大的了。

所以學佛的人,要學會讚歎人,讚歎人就是讚歎他的德,會讚歎人的人了不起。當我們讚歎某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低頭的時候。沒有低頭,我們無法讚歎人。慢心強的時候,會瞧不起人。

不要輕易去模仿高僧大德。我們要懂得:高僧大德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所以大家不需要再去讀華嚴、法華這些經論。直接讀真宗聖教就好了。

2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臨終的人,和一般狀態的人,心態是不一樣的。一般狀態的人心不專一,常會夾雜不急之事,有所分心(間斷)。臨終人的心態叫「無間心」、「無後心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同體一如的意思。 在佛眼所見的大宇宙的實相,萬物一體,有生命與無生命一體,物與心一體,佛與衆生一體,我們內心的煩惱與菩提覺性也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三帖和讚》,是親鸞聖人晚年,為使真宗之根本教義易知易曉、便於傳布,遂製作歌讚,包括《淨土和讚》、《高僧和讚》與《正像末和讚》三部,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