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傳承不虛 —— 再説「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Original蒙光本願力Yesterday


二祖對面

(善導大師於法然上人夢中示現印可)



法然上人與親鸞聖人

若阿彌陀如來誓願真實,則釋尊之教不誤;若釋尊教確定,則善導疏非妄;若善導疏可憑,則法然教不虛;若法然教法可信,則愚親鸞所述,非空言也。

總之,愚一人之信心如是。

——親鸞聖人《歎異鈔》第二節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有一個既驚喜,又感慨萬端的發現。

在網上請到一些佛道經卷寫本複制品,其中有敦煌寫經的複制件。剛纔校了兩卷,很有感觸。





一卷是空海大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爲草書殘卷。

我將殘卷手迹與流傳至今的大師文集整理本中的文字對照,發現一字不錯。原稿的草書字形及連寫頗爲難辨,又多有塗改、插入及速寫符號,而整理流傳的文本居然能做到完全對應,一字不差,令人驚歎其後人尊法重道的精神。





另一卷是《佛說阿彌陀經》敦煌寫本。寫本首尾完整,從唐代至今,非常可貴。

我以《真宗課誦本》中的《阿彌陀經》對校一遍,發現唐寫本中漏了三個字,“諸菩薩衆,亦復如是”的“衆”和“復”字,及“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的“是”字。其餘完全一致。

我之前曾將《真宗課誦本》的《阿彌陀經》與大陸流通的朝暮課誦本《阿彌陀經》對照,兩本相差十餘字。如真宗流通本(敦煌本同)是“晝夜六時而雨曼陀羅華”,大陸通行本是“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真宗流通本(敦煌本同)是“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大陸通行本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其他出入,與此相類,約有十餘字。

《阿彌陀經》全文不到兩千字,兩本出入就有十餘字。而真宗流通本與唐寫本不但一字不差,還可以用現在的真宗流通本校出唐寫本漏寫的三字,這說明了什麽?

之前我曾在文中寫到:日本人對經典的尊崇,是“一句一字不可加減”(點擊鏈接),他們如是信受,亦如是奉行,所以一部經典從唐代傳到日本,經歷一千多年,至今仍可以一字不差。









親鸞聖人手蹟

我在拜見敦煌寫本的時候,那種字裏行間的氣息和風格,感覺與親鸞聖人如出一轍,如“無量壽”寫作“无量壽”等,聖人的習慣用字,及用筆的筆法,都與唐寫本非常接近。可以說如果將聖人的手迹置於敦煌寫經中,足以亂真。這種對傳統、對經教尊崇·頂戴到與之俱化的人格,令千年後的我們面對手蹟,亦不由肅然起敬。而傳承教典的真實、法流的清淨,也因此得到保證。

而反觀大陸教界,自己朝暮課誦用的本子同樣傳下來,不到兩千字的經就會差十幾個字。雖然就《阿彌陀經》而言,有差異的這幾處,並不影響其大義,但我們傳統中對經典的尊重和認真,與日本相比,不得不說實在有很大差距。

個人觀察,師心自用的自大、模棱兩可的將就,至今於教界學界並非鮮見;對擅說法義、擅改經典的言行,一些人不以爲意,甚至習以爲常……風氣如此,則尊重經教師承,自不免流於空談。典要失據,傳承不明,則文化自信,又要從何建立呢?

請再看一下這兩幅手卷:






這是空海大師的《金剛經開題》,這麽草的字,後人整理出來,一字不錯!








這是敦煌唐寫本《阿彌陀經》,可以看到寫經者抄得很工整,難得的是首尾俱全,恰好能與現行流通本對校,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蒙光 2020-09-16

14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臨終的人,和一般狀態的人,心態是不一樣的。一般狀態的人心不專一,常會夾雜不急之事,有所分心(間斷)。臨終人的心態叫「無間心」、「無後心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同體一如的意思。 在佛眼所見的大宇宙的實相,萬物一體,有生命與無生命一體,物與心一體,佛與衆生一體,我們內心的煩惱與菩提覺性也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三帖和讚》,是親鸞聖人晚年,為使真宗之根本教義易知易曉、便於傳布,遂製作歌讚,包括《淨土和讚》、《高僧和讚》與《正像末和讚》三部,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