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HK Horai

自利利他二圓滿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善導大師《觀經疏》




善導大師將其內在的心境,顯示於「二河白道喻」。圖中的自己,爲水火二河所困,所以阿彌陀佛才不斷地召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唯有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我們才有可能往生淨土。靠自己的力量,以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是萬萬不可以的。



透過善導大師法語,明白凡夫要「無我」是不可能。


大師本身除了念佛精進外,也修禪定,曾多次入定觀到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大師也嚴謹持戒,一生未曾抬頭看女眾一眼,即使如此精進念佛、嚴謹修行,看到自己的心卻是「貪瞋邪偽」,可見要「無我」是如何的困難。


淨土真宗不是排斥禪修·坐禪,而是身為凡夫的我們無法透過禪修,達到「無我」的境界,這很重要。不只是善導大師如此,日本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法然上人也是如此,十三歲出家,到四十三歲,看到善導大師法語才回心轉意。二十八年在比叡山修行,看到原來自己的心是貪瞋癡具足而起煩惱,一直到四十三歲遇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心才安定下來。所以這樣的大德,愈精進愈發現到「自己的心是虛假不實」。


故「無我」很難。



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也是如此,在嚴寒的比叡山修行二十年,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心是貪瞋癡具足」,不知如何是好?而每天從比叡山下來到京都六角堂禮拜觀世音菩薩,祈求指點迷津。連續一百天,到第九十九天觀世音菩薩靈現,指示往吉水找法然上人,而遇到本願念佛的法門,心才有所著落。


遇到了法然上人的教法,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存在:阿彌陀佛是「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的佛,是普濟貧苦的大施主!聖人的心眼才被打開,原來阿彌陀佛本願是這麼慈悲的法門。通塗佛教的修行是為了要證到「無我」,這很難,因爲凡夫再怎麼修行,都無法證到「無我」。



我們來學本願的教法的人,不要想要「無我」,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無我」。真的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能「無我」的事實之後,心會安定下來,不再焦慮。因為「我根本無法無我」,所以阿彌陀佛才發本願要救度我們,這是很重要的地方。我們念佛的人,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存在」?——是發願要「普濟諸貧苦」的「大施主」,這就是本願!本願就是為了濟度我等貧苦眾生而來的。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實相是無法「無我」,且貪瞋癡具足的凡夫時,不要擔心阿彌陀佛不來救度我們,因為這樣「貪瞋癡具足的眾生」正是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這很重要。


每個人根器不同,有人覺得坐禪可達到「無我」,可以去試試看。



有位前輩祖師叫元照律師,一生修行精進,持戒嚴謹,大病一場後,發現平生所學,當無始劫來業障現前時,無法派上用場,不能幫助往生淨土,於是留下一句法語:「眼光將落前程昏,始知生平錯用心。」


在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潛在的欲望,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比如試問大家有過「想要活下去」的念頭嗎?平常健康時,不會想到這個問題,然而面對「死亡」時,即使病得只剩下皮包骨,無論如何也要醫生急救,「想活下去」的念頭很強,不會說:「啊!我活夠了。」這是內心深處最深的執著,但平常感覺不到,只有遇到死亡時,我們才會發現「要活下去」的欲求很強。




人真正想要的東西,自己都不曉得,一生追求名利、身體健康、眷屬,卻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要活下去」,真正遇到死時,已經來不及。


本典中有:「凡所施為趣求」一語,意思是,我們凡夫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而佛清楚得很。凡夫不需要的,佛不會迴施給我們;佛所迴施的,才是凡夫真正想要的。



同樣地,阿彌陀佛的本願所建立的法門,是「能回向法」,這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大悲心」。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成就了什麼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我的「真正欲求」是什麼?是錢財、家屬、友人嗎?自己的身命嗎?這些都是一時的、虛幻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是有生滅,是夢幻虛假,閃電泡影般剎那消失,不是真實,不是永久,這些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欲求」。我們「真正的欲求」是永久的、「無量壽」的,而「無量壽」的「法」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大悲心」、「佛心」、「佛法」都是永遠的生命,是不死的生命,追求漂亮、苗條都是「有為法」,是夢幻泡影。


反過來說,凡夫沒有智慧而去追求虛幻的有為法,「追求一生,苦苦苦」,這就是「無明」。



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


大悲心即「南無阿彌陀佛」的法,是「佛智」,佛智是「真智」。聖人於《和讚》中讚歎「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無明長夜的大燈炬」,「無明長夜」指我們無始劫來生活於六道中,能破「無明長夜」的只有法,即阿彌陀佛的本願力。


「大燈炬」是「佛智」,也是「真智」,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相反的,無明闇的我們,是孤獨、寂寞的存在,因為活在「我執」當中。而佛是「大燈炬」,是二利圓滿的存在,所以能為我們的依靠。雖然我們都沒有智慧,然而什麼人最聰明?是「跟著偉大的人走」的人。



跟著七高祖走,就沒錯了!因為七高祖雖現凡夫相,其實是「佛的再來人」。用自己的妄念去想東想西是不管用的,只有跟著祖師走才不會錯。「佛法在恭敬中求」,所以謙虛一點,祖師怎麼走,我們就怎麼走,才不會迷路。


七高祖都不是普通人,如把他們想成是普通人,就錯了。末法眾生習氣業障重,「佛的再來人」如果顯現得高高在上,凡夫就高不可攀,望而卻步。所以為度化眾生,大菩薩都現「凡夫相」。學本願教法的人,請不要用「凡夫相」來看「度化我們的人」。比如要幫助小孩,就要站在小孩的水平,不能站在大人的水平;但你如果因此以爲那個大人只有孩子的水平就錯了。

休息一下。

問:善導大師說:「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何意? 

師:「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是他力念佛,「彼」指阿彌陀佛,「此」指念佛行者。


阿彌陀如來成就:

阿彌陀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回向」。如大眾一入道場,看到阿彌陀佛像好莊嚴,自然而然就合掌禮拜了,這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力。我們拜佛,不是我們聰明,是因為佛是「功德圓滿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拜佛,是「佛的功德力」使然。又比如是我們在看燈嗎?不是,而是燈光照入我的眼睛,讓我反觀到燈光,是「燈的光讓我們看到燈光」。如沒有燈光,這裡就一片黑暗。同樣,我們一入道場,看到阿彌陀佛,就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使然。所以認為是自己的力量在拜佛、念佛是不對的。這樣聽明白了嗎?



問:去阿彌陀佛的地方做什麼?又,那是怎樣的地方?


師:大家心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地方呢?是與天國一樣嗎?


有人答:「差不多!」


有人答:「不必工作就有得吃!」



淨土與天國不一樣。天國是人的腦袋瓜想出來的,而淨土的內涵是佛身、佛心,也是佛覺證的世界,也是真理·法。是什麼樣的真理呢?是利他圓滿之妙法,也是無上涅槃之極果,是自利利他二利圓滿的境界。



然而,因爲凡夫無法直接感受到佛身·佛心,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眾生,就將「淨土」方便示現為凡夫能感受的形色,如《阿彌陀經》所講,寶樹、寶林、寶池、寶閣等等。但是它的內涵是佛身、佛心、真理、法,是無色無形的,是空的世界,是「色即是空」的世界。凡夫感受不到「空的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為了救濟眾生,從真理、法、空的世界,方便示現「妙有」,所以淨土是「妙有的世界」。


為何要去淨土呢?到了淨土開啓佛的智慧,自然會有「利他行」出來。所以淨土是「活動態」,是活的!如果以為去淨土,可以享樂、睡大覺,那就錯了,為了享樂是去不了淨土的。


淨土是「救濟眾生的大活動態」,當知。



淨土是「極樂世界」,不要以為「極樂」就是翹二郎腿在享樂,難怪有人把淨土想成像「天國」一樣。其實淨土是真理、法、空、佛覺證的世界,是「無苦、無樂」的世界。去淨土是覺證佛的智慧,這是「自利圓滿」。有了「佛智」就會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受難,自然而然會起慈悲利他行。「自利徹底」,就會變成「利他圓滿」。所以到淨土是不休息的,得到「佛智」後,馬上會乘願再來救濟眾生。「佛智」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一旦入淨土,開啟「佛智」,有了「佛智眼」,會看到此生的父母眷屬,同時也看到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屬,會視「一切眾生如一子」,看到他們在受苦受難,你還有辦法翹二郎腿睡大覺嗎?


所以到了淨土會忙得不得了,到處救濟眾生。



到淨土就證得「佛身」、「佛心」、「佛智」,會看到自己生生世世的眷屬、冤親債主。到淨土「智慧圓滿」,就會「慈悲圓滿」,成佛之後,就會展開救濟眾生的大活動,就如佛經上講釋尊「娑婆往來八千遍」一般,這就是「還相回向」。對往生人而言,這是「無上樂」。



到淨土就是成佛,與阿彌陀佛同證「大般涅槃」,成了佛就要做「佛該做的事」——救濟眾生!這是「菩薩道」。「菩薩道」要在哪裡成就?在「淨土」成就。



所以淨土與天國不一樣。

(按:淨土生而無生,往還無盡。菩薩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入生死海度衆如入園林遊戲,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大悲心)。一神教的天國則有去無回,耽於自樂,不免無常。)



到淨土成佛就有平等心,就會把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如善導大師「迴向文」所講的那樣。到淨土會很忙,比如香港人那麼多,來這裏聞法的人卻那麼少,所以到淨土成佛,就要向其他沒來聞法的那麼多人講法。緣淺的人剛開始聽不進,那就要「娑婆往來八千遍」。因為得阿彌陀佛自利利他、二利圓滿的智慧與慈悲,自然而然會很有耐心講法,即使花了一萬年、一億年也不疲倦。因為沒有「自我」,所以能做到。


佛法是「無我」的世界,要到這裡才是真正「無我」、「大我」的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的「我」,大到眾生無法想像,眾生就很難相信阿彌陀佛的教法,所以佛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我們因為累世累劫有熏習到這個教法,這個「非常之言」才能入我們這些常人之耳。所以善導大師有法語說:「過去已曾修習斯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這是聽聞佛法起歡喜心的人。如果不聽聞佛法、聽聞不起歡喜、不能接受甚至誹謗的人,那是因爲過去世是從三惡道而來。親鸞聖人說:「遠慶宿緣」,就是這個意思。是過去生曾聞過此法,今生得重聞,才會心生歡喜。如過去生未曾聞過此法,你叫他來聞法,他不會來,即使來也聽不進去。反之,不但來聞法,還能聽得笑瞇瞇的,是過去生曾經聽聞過這個教法,今生再被阿彌陀佛拉來聞法的。



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彌陀是慈悲父母,種種善巧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意思是說,釋迦如來與彌陀佛是我們慈悲的父母,過去累劫來,以種種方便讓我們聽聞此法,令我們今生再重聞,纔能生起無上信心。這一生我們能得人身,願意坐在佛前念佛給彌陀救度、聽聞這個法門,不是我們聰明,而是從無始的過去就受到釋迦、彌陀慈悲的薰陶、薰習,所以今生我們得人身才能夠歡喜聽聞這個法門。



這就是「二河白道喻」中,釋尊在後面發遣:「去!去!」;彌陀在前面召喚:「來!來!」,這是從過去無始劫來,釋尊與彌陀的善巧方便。這一切都不是我們的自力,都是佛力。體會到這個根本,才會有如《恩德讚》:

如來大悲之恩德,即使粉身也要報;師主知識之恩德,即使碎骨也要謝。

——這樣的情懷出來。


這次法會到此結束。因為生病,生命無常,如果身體健康,我還會到香港與大家結法緣。如果萬一無常到來,那就下次投胎到香港來!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終


按:本系列是老師早期在香港法雷會對華人信衆的講法。老師此時的講法,早已臻無礙之境,應機施教,於教相和安心,都獨樹一幟而自成系統。當時座下雖多初涉佛門、無佛學基礎者,皆能從老師深入淺出、親切生動的講授中,頂戴淨土的純正教法,嚐真實安心的法味。時過境遷,留存下的文字法味不改,在佛法重興、淨土教的觀念愈加深入人心的時代,這一系列法座的內容更覺應時應機,很有必要整理出來以供養大衆。此前曾以原整理稿爲基礎,稍加編訂,發布於《大悲願船》公號。在公號被封前,此系列已得到不少同朋的認可和矚目,或下載收藏,或轉發分享。此次於《本願力》公號上重新發布,編者做了全面修訂,補正了此前種種原因造成的疏漏甚至失誤,可視爲此前版本的全面昇級。法語開示的整理,與整理者對法的領解同步,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和提昇的過程,今後若有機會,還會對這一系列作修訂。在此之前,請以此版爲標凖。曾經轉發或下載過此系列講座的同朋們,請將手頭的文字替換成此版。

慚愧敬白

編者 合掌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法座:


二十、自利利他二圓滿(本篇)

1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名號實相法

首先講到「名號實相法」的人師是曇鸞大師。名號實相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講「一生造惡值弘誓」的道綽禪師,引用《觀經》「下下品」之文,說「臨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十聲無量壽佛名,因而得救。」為何僅是念佛就能得救呢?因為聞的是「名號實相法」。「實相」有功德,此成為名號的功德。 臨終的人,和一般狀態的人,心態是不一樣的。一般狀態的人心不專一,常會夾雜不急之事,有所分心(間斷)。臨終人的心態叫「無間心」、「無後心

煩惱菩提體無二

则盈: 師兄早上好!請教師兄,“煩惱菩提體無二”中的“体”該如何理解? 還有,“淨土證悟的真理,在尚是凡夫身上說明之,實是不可能”這句該做何解?感恩師兄 蒙光: 南無阿彌陀佛 “煩惱菩提體無二”,“體”作爲術語,在佛法中有多重所指,在此處指其自身、本性。體無二,即一體不二,同體一如的意思。 在佛眼所見的大宇宙的實相,萬物一體,有生命與無生命一體,物與心一體,佛與衆生一體,我們內心的煩惱與菩提覺性也

三帖和讚:唱讚與文義簡說(一)

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以偈頌讚歎佛德者居多。日本佛教傳統中,將日語(和語)書成,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稱“和讚”。其形式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頌。 《三帖和讚》,是親鸞聖人晚年,為使真宗之根本教義易知易曉、便於傳布,遂製作歌讚,包括《淨土和讚》、《高僧和讚》與《正像末和讚》三部,合

bottom of page